×

2022年汽车车价暴跌,为什么会出现车价暴跌?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1-16 18:19:53 浏览1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2022年宝马车车价暴跌原因

主要还是因为消费者不买账,销量惨淡,不得不降价
截止2022年12月3日,原因是没有市场认可的数据表现。因为没有市场认可的数据表现,在产品无法达到心意的销量之时,宝马也只能被迫降价处理。宝马中文全称为巴伐利亚发动机制造厂股份有限公司,德国豪华汽车品牌。

2023年的汽车为什么会降价

汽车品牌集体大降价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3年以来,汽车却忽然出现了下降的势头。最开始,新能源汽车界的佼佼者特斯拉以创纪录的大降价给了行业当头一棒;紧接着随着东风的一声炮响,30多个汽车品牌都纷纷下场参与了这场汽车价格战之中,优惠力度之大,品牌规模之多,实属罕见。
而且在这次降价的汽车品牌之中,不乏曾被国人捧得高高在上的奔驰、奥迪、宝马等高端汽车品牌。
有人认为,这次汽车品牌的大降价行动,虽然让汽车厂商取得了短期内的销量,但与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品牌的信誉、拉低了品牌的定位,也玩崩了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价格体系。经此一役,很多保值的高端汽车品牌,将不再和以前那样保值。
但对此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这次汽车行业的大降价,其实很多品牌并不是主动的,而是被动。站在汽车厂商的角度来说,如果其他车企都开启了降价,那么没有降价的汽车品牌销量一定会因此受影响,加剧库存车的风险,所以其他汽车厂商不得不跟上降价的脚步。
有消息称,2023年的这次汽车大降价会在今年4月份或者7月份结束。很多还未买车或者换车的朋友担心,这次汽车大减价后,今后会不会迎来“涨价潮”呢?
对此我们认为,今后涨价潮出现的概率会非常小,接下来笔者从3个方面告诉大家答案。
第一个方面:汽车行业低迷是大势所趋。
随着国内汽车保有量越来越高,这些年有经济能力买车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已经全款或者贷款买了汽车,那些还没买的,基本上也处于没钱买或者没意愿购买的状态。
在这样的背景下,汽车行业近几年持续低迷,甚至出现了“强者越强、弱者更弱”的竞争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全球经济低迷,我国经济增速也在放缓,这就意味着未来汽车行业发展很难有提升,因而汽车涨价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
第二个方面:见识到汽车高利润后,消费者不愿意再傻乎乎“被割韭菜”。
在经历了这次汽车价格“集体跳水”后,很多老百姓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车子原来都买贵了。并且,很多汽车都是换了一个壳,三大件都没变,就敢卖出更高的价格,实在是拿消费者当猴耍。
在了解了汽车价格背后的黑暗和猫腻后,很多老百姓当然不愿意再花高价买车,这是肯定的。
第三个方面: 汽车行业越来越激烈,涨价不太可能。
最近几年,各行各业内卷加剧,汽车行业也不例外。在汽车品牌都在艰难求发展的背景下,如果没有强硬的科技力量支持,涨价只会引来消费者的反感而不是支持,所以今后汽车品牌不会轻易搞“涨价逼单”。

不到20万买豪车?这些轿车价格战打疯了 狠起来自己也打!

燃油车现在的日子有多艰难,从雪铁龙的“跳楼价”大甩卖就不难发现,电气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上经济环境的影响下,汽车市场不约而同的打起了“价格战”,曾经高不可攀的品牌,如今也变得平民。做生意讲究“金九银十”,这一定律放在汽车消费市场同样适用,在这黄金的两个月,我们来看看有哪些大降价的车型。
?
?
?
在教授的印象中,豪华品牌加上后驱就注定了价格不会太亲民,如果你的预算不高,又想追求线性的操控感受,还要一点品牌的价值感,那么日系的豪华品牌英菲尼迪Q50L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英菲尼迪这个品牌,对于消费者来说算不上大众,除了销量不温不火以外,自主品牌的崛起,其生存空间再度被压缩,要么不低头等待退市,要么降价促销再搏一搏,显然英菲尼迪选择了后者。
?
?
教授根据车市数据以及电话咨询得知,英菲尼迪Q50L的优惠十分“大手笔”,在广州、上海、南京等城市,英菲尼迪Q50L最大优惠9.9万,没有任何的附加条件。
教授以入门版本2.0T舒适型为例,各大城市的报价普遍在17.2万元左右,进店还能享受不同金额的购车礼包以及现金抵扣券,相比官方26.48万元的指导价,英菲尼迪Q50L普遍降幅达到了9万元以上,因为各地销售政策不同,具体还需询问当地。
?
那么不到20万的价格买一台豪华品牌的后驱车值不值呢?如果抛开其它,就产品力而言,教授认为还是十分值得购买的。首先英菲尼迪Q50L搭载了2.0T前置后驱匹配7AT变速箱,全系没有高低功率之分,最大马力211Ps,最大扭矩350N·m,官方零百加速7.9s,就动力而言足够满足年轻人的需求,前双叉臂后多连杆加上后驱带来的线性操控,在这个价位里并不多见。
?
?
其次是定位为中型车的Q50L,车长4867mm,轴距2898mm,无论是车身整体的姿态还是车内的乘坐空间都对得起这个价格,在配置层面虽然不及同价位的国产车型,但是像天窗、真皮多功能方向盘、无钥匙启动、主动降噪、多媒体大屏等常用功能都一应俱全,满足日常的使用需求绰绰有余,就是舒适性配置差点意思,在入门版车型上依旧采用卤素灯源,倒也符合日系一惯的配置特性。
?
?
产品力上没有问题,但如果你想要买英菲尼迪Q50L你依旧需要知悉这几点,一方面是该车系型较为小众,保值率表现一般,另一方面则是维修保养成本,虽然车价降了,但是配件和工时可不会降,它还是一个豪华品牌的车型。所以如果你能接受这几点,那么英菲尼迪Q50L还是很香的。
?
?
教授一直认为凯迪拉克是一个“执着的”豪华品牌,体现在降价方面,这一切都是为了在中国市场“活下去”。今年凯迪拉克CT6迎来大改款,除了外观变得更加年轻化以外,内饰的“推倒重来”才是最大亮点。
?
(老款CT6内饰)
?
一般来说,新车型上市,老款降价清库存再正常不过,凯迪拉克CT6的老款车型真正做到了“跳楼价”。
(全新CT6内饰)
?
?
(图为全新CT6)
?
此前老款凯迪拉克CT6一直都有着巨大的优惠幅度,面对不温不火的销量,降价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销量依旧没有太多的波动。教授根据车市信息得知,凯迪拉克CT6老款车型普遍优惠在10万以上,不少经销商甚至打出了12万的综合优惠,如果是分期购车加上置换补贴,那么这个幅度还能再加,需要注意的是老款车型处于停产停售状态,有没有车还需询问当地4S店,各地区政策不同,需辨证看待。
?
?
那么新款都出了,老款车型还有买的必要吗?我们以老款CT6风尚型为例,官方指导价39.97万元,各地区普遍优惠在10万+,也就是不到30万的价格就能买到一台车长5223mm的D级豪华车,2.0T加10AT的动力以及标配的豪华功能配置,而且这个价格还有的谈。当然,购买老款车型你也需要知晓,一方面是这个车型已经停产停售,另一方面则是保值率、维修保养以及要拥有看到新款车型时不要“眼红”的心态。
?
?
其实凯迪拉克CT6属于叫好不叫座的车型,没有明显的短板,饱受诟病的内饰也迎来了全新设计,但是对于消费者而言,品牌溢价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她确确实实存在,新款CT6上市后将起售价进一步降低,为的不就是“以诚意打动消费者”,至于销量如何,还得市场来论证了。
?
?
别克君越全新换代上市后,指导价17.99-23.99万,对比2022款不仅价格降了小几万,产品力还有所提升,真正的加量还降价,自家的别克君威都看傻了眼。除了价格相比老款大幅下降以外,教授通过电话咨询和车市信息得知,别克君越在终端还有这不错的优惠。
?
?
我们以别克君越1.5T CVT 越行版为例,官方指导价17.99万元,在广州地区普遍优惠1万+,经销商报价在16万左右,除了现金抵扣以外,还有分期购车享受更大优惠、置换补贴6000元等优惠政策。
?
?
除了价格以外,别克君越的换代升级可谓贯彻到实处。外观上相比老款可以用颠覆来形容,年轻化成为设计的主主律,而运动化是整个设计的主基调,相比上一代沉稳大气的外观,新车的外观设计更偏向于新能源车,更加前卫大胆且富有科技感。
?
?
内饰设计的区别同样十分巨大,采用贯穿式30英寸一体式大屏,同时取消了传统电子档把,改为怀挡式换档机构,科技感和豪华感相比上一代有着质的提升。车机方面采用高通8155车机芯片,支持5G网络,还搭载了L2级智能辅助驾驶,与时代同频。
?
?
?
动力上搭载了1.5T和2.0T两种动力,除了能够拉低起售门槛以外,更多是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不让消费者流失。以2.0T为例,匹配9AT变速箱,最大功率174kW(237Ps),最大扭矩350N·m;官方百公里加速时间都为7.2s,相比老款车型还增加了一套48V轻混系统,油耗和动力方面都有着不错的提升。
?
?
相比而言,新款别克君越的降幅还谈不上大降价,但是相比上一代车型来说,小几万块钱加上产品力的提升,教授认为还是颇具诚意的。不得不说,如今美系车型在国内汽车市场份额不断被国产车型禅食,上汽通用旗下的别克、凯迪拉克、雪佛兰等车型都采取了以价换量的销售策略,通过降价促销保住市场份额,增强竞争力,这样的做法对于消费者而言自然不是坏事,你说呢?
?
?
?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玩车教授,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2022年二手宝马为什么掉价这么快

1、动力差。2022款宝马x1采用后驱发动,降价是因为动力和操纵性差,油耗高。2、噪音大。宝马x1采用3缸发动机,该车会有明显的振动和异常噪音。

8元油价与锂价暴跌,终结特斯拉、雪铁龙掀起的价格战

新能源车涨价,特斯拉官降,中国品牌跟进,燃油车掀桌子,部分车企开启保价模式。以上大约是从去年底到今年初,国内车市的经历的一系列过山车似的价格大乱斗。就当上个月大家还在讨论价格战要打到什么时候,到底是“保价派”技高一筹,还是掀桌子的更得人心时。国内油价迎来今年最大涨幅,以及碳酸锂半年不到的时间暴跌近66%的消息,恐怕要为一季度风风火火的汽车价格战,画上一个句号了。
份额降、油价涨,油车再打价格战也没用?
持续数月的价格战,简单来说,就是车企们为了留在“牌桌上”所做出的努力。但是价格战拼的却不是车价本身,甚至也不是制造成本,而是在风云变幻的车市格局中,对于产品、车企的预期。试想,如果明确告诉你,某家车企明天就要关门大吉。那么即便现在它的产品就是打骨折,恐怕绝大多数人也不会选择去趟这趟浑水。这种案例并非没有发生过,对于曾经选择退出中国市场的品牌而言,其收尾的库存,最终归宿往往是租赁或二手市场。而它们在退出之时也并非没有选择大幅降价,但无论消费者还是车市同行,对此行为其实大多也都并不在意。
那为什么现在都开始在意了呢?因为彼时的降价,是准备卷铺盖走人,而现在的降价是为了继续撑下去。特别是对于燃油车领域而言,大家账本都非常清楚。首先,大盘是基本稳定的。自2017年到2022年,国内乘用车销量基本围绕2400万辆左右水平震荡徘徊。其次,存量的数据中,新能源车的份额逐渐提升。去年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已经突破650万辆,同比几乎翻番,实现每卖出四台车,就有一台是新能源车的格局。按照前面“买预期”的论调,其实燃油车目前已经处于守势状态,而油价可能会是压垮这一姿态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全球主流车企纷纷选择“锁死”燃油车科技树,将有限的财力和精力都投入到挖新战壕时。其实也等于变相“锁死”了燃油车的制造成本。平台化的制造方案,多产品(甚至多品牌)共线的生产方式,成熟的供应链体系。简单来说,只要边际效应能够维持,燃油车的生产制造就会保持在可控且较低的水平。这也成为传统车企打价格战时手握的重要筹码。但油价对于消费预期的影响,恐怕会导致传统车企不再愿意主动将手中的筹码掷出,而是被动选择固守。
我们先来复盘一下近年来油价与车市的关系。在去年上半年一波10涨2跌的走势下,国内油价也从“6元时代”快进到“9元时代”。叠加其它因素影响,去年3-5月份国内汽车销量同比降幅明显,但同期的新能源车市依旧保持正增长状态。然而到了去年下半年,整体画风为之一变。一方面,3涨8跌的油价走势,并没有让“10元时代”到来,还在年底成功将92号汽油压在了8元以内。另外,部分燃油车的购置税优惠政策,也刺激了去年下半年的车市表现。
再把时间拨回今年,虽然购置税优惠告一段落,但油价在第一季度基本克制,并且3月份的两连跌,让很多地区的95号汽油都跌入了8元以内。相对宽松的油价走势,让车企的价格战足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但4月份的大幅上涨,无疑再次唤醒了消费者对于油价的记忆。特别是在地缘局势暂无缓和迹象,以及供需关系的客观状态下。消费者恐怕也会产生油价将会处于高位震荡的预期。加上燃油车本身就处于份额被挤占的防守姿态,叠加使用成本的预期,车企自身继续价格战的预期收益自然会持续萎缩。当然,燃油车也不用担心新能源车会趁机利用价格“收割”,因为它们也准备收手了。
喘口气、继续卷,电车也打不动价格战了?
从市场份额来看,新能源车预期向好,这点是毫无疑问的。只不过面对新势力的加入,中国品牌的崛起,以及传统外资车企的转型,整体大盘的向好,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分到预期的蛋糕。于是新能源车也一度选择在价格战问题上与燃油车联动。但是热闹的价格战掩盖了至少两个问题。其一是国补的取消,即便是退坡之后的水平,对于国内新能源车企而言,在成本压力上绝对是“伤筋动骨”的存在。另一点则是技术上的投入,无论现在热门的800V,还是智能驾驶、座舱,以及充电桩与换电站等硬件投入,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仅以造车新势力“蔚小理”来看,如果刨除研发费用一项,那么至少理想汽车已经可以实现盈利了。
当然,与很多手里只有一本新能源账的中国品牌车企不同,绝大多数外资车企还有燃油车可以输血。不过就像前面聊的那样,燃油车现在处于自顾不暇的状态,恐怕也只有诸如宝马、奔驰这种一线豪华品牌受波及程度较小。但这些具有宽阔护城河的品牌,本身从来也没有加入价格战的意思。
再把视线拉回新能源车,其价格战标志性事件当属特斯拉今年的大幅官降,以及国内油价缓和时,燃油车掀桌子带来的市场“恐慌”。如果说后者带来的“危机”已经消散,那么前者还会再动手吗?无论是同行的试探,还是消费者的期待,有关特斯拉在上周六再次大幅降价的传闻确实“如期而至”。只不过特斯拉这次选择让同行安心。顶着特斯拉“全球定价最低”市场的头衔,上周“星舰”都炸了,又怎么可能再降价呢?这当然是开个玩笑,但特斯拉所谓“成本定价”的策略也实属贴金。实际原因恐怕只要翻看特斯拉去年的销量、订单表现就一清二楚了。
去年12月份,特斯拉中国批发销量环比下滑超4成。这似乎做实了特斯拉当时在国内减产,以及销量不及预期的传言。而根据有关数据披露,去年年底,特斯拉在国内挤压的订单只剩5千多台。这些或许才是刺激特斯拉在今年年初直接在价格上“放大招”的根本原因。但是降价带来的负面效果也在显现。根据今年一季度的数据,特斯拉营收同比增长近24%,净利润却同比下滑约24%。很显然,降价带来了销量,但盈利能力也下滑迅速。从产品毛利率来看,特斯拉也几乎下滑了10个百分点,毛利跌至20%以内,已经低于经营目标线。这种局面下,趁着上游大宗供应链降价“回血”还来不及,又有谁会挑头搞价格战呢?
总之,一季度国内车市略显混乱的价格战似乎要被画上句号了。无论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确实在价格战之中收获到了一定的销量。但油车的前景并不完全在自身的价格上,反倒是继续“割让”利润,所能得到的正向反馈在减少。如此以来,等待类似去年购置税政策那样的“普惠”性质的利好,似乎成为更理想的选择。而新能源车方面,就算是成本控制大户特斯拉,也得喘口气。与其指望碳酸锂的暴跌促使新一轮价格战开启,还不如期待诸如4680电池、一体压铸车身等基础落地,从根本上进一步压低成本,以实现“油电同价”。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路咖汽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车企价格战,二手车商“中枪”先倒下


车企价格战,二手车商“中枪”先倒下
连续两年,二手燃油车经历“倒春寒”。
2023年3月,随着东风雪铁龙C6一夜之间降价9万,不少燃油车企加入价格战,甚至让一些车型新车、二手车价格出现倒挂。而在此之前,国内汽柴油价格因为涨价一直处于高位,导致燃油车车主直呼开不起车、要换电车,二手燃油车生意开启艰难模式。极端行情,又压到了二手车商身上。
在浙江温州二手车市场,一些老牌车行已现颓势,被认为“很难撑过今年”。一位二手车商吐槽,“比炒股还刺激,做了20多年二手车从没碰到这样的行情。”
几家欢乐几家愁,在二手燃油车店被迫关门歇业时,专营新能源车的店面接盘油车让出的地盘。“油转电”的关键转折点,不仅考验车企,更考验“草根”二手车商的生存智慧。
二手燃油车“跳楼”行情:一天一个价
温州二手车市场及马路对面的车立方,是浙南地区最大的二手车交易市场。今年2月,随着疫情结束、消费复苏,二手车市场迎来一波“小阳春”,原以为被压抑了三年的行情就此反转,没想到却在新车降价的降维打击下,又经历了“倒春寒”。
在偌大的二手车市场内,密密麻麻停着数以千计的汽车,几乎都是蓝牌的燃油车,很少见到绿牌新能源车。这些燃油车又根据车价被分成了三六九等,最贵的保时捷、玛莎拉蒂等豪车是车行实力的象征,通常被摆放在室内展厅正中间,起到撑场面的作用;价格稍便宜的“BBA”流通性较好,一般放在靠近店门口的位置;而更便宜的普通家用车大多露天停放,被打上“首付1万”甚至“首付888元”的醒目标签,用低价去吸引客流。
在过去行情好的时候,保时捷这类豪车利润最丰厚,但就眼下的行情来说,豪车更像是烫手山芋,一不小心就可能砸手里。据多位二手车商反馈,2022年上半年,一台兰博基尼超跑能卖到370万,但今年降到280多万。“值这个价,但没人敢收。”
行情波动大是束缚二手车商手脚的重要原因。 以往,100万的车每年差价约5万元,200万的车差价8万~10万元左右,但近两年折价幅度能达到20~30万元。
在新能源车的冲击下,车市行情多变,车价也在“涨价”与“降价”之间频繁跳转。但就二手车而言,价格一旦掉下去,就很难有翻身的机会。
电进油退:“油车更保值”成过去式
在二手油车价格狂跌、滞销的时候,新能源二手车销量却迎来上涨。
新能源车成为越来越多人购车首选。据乘联会统计,今年2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为43.9万辆,同比增长61%,环比增长33%,新能源车渗透率为31.6%,较去年同期提高10个百分点。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何新能源二手车还这么少?
店员表示,二手电车太好卖了,常常供不应求,而燃油车卖不动,一进一出就导致市场里留下来的几乎都是燃油车。
二手电车保值率高除了受需求刺激外,还与售后完善有关。对大多数电车品牌来说,一般只有首任车主才能享受整车质保等权益,这也是二手电车折价较多的重要原因。在重庆专做二手电车的林晨对《豹变》表示,一些商家没有足够的经验和技术去验收电车,特别是不好评估电池损耗,导致他们不敢收车,其实厂家对二手电车的质保已经挺完善了。
手电车行情的重要转折点是2022年初的高油价。当时,受国际油价走高影响,国内95号汽油售价超9元。“保时捷加满一箱油要800元,都够特斯拉开近万公里了。”王某说。这让电车一下子成了“香饽饽”,在巨大的需求下,二手电车保值率不断攀升,而燃油车保值率持续走低,“油车更保值”逐渐成为过去式。
二手车商找出路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统计,2021年全国交易市场内二手车商约57万家, 近70%为夫妻店、个体户等类型商户,体量较小,抗风险能力差。
行业巨变之下,处于车市终端末梢的二手车商的日子不好过。有车商直言,近两年极端行情下,除了专营二手电车能赚到钱,卖二手油车不亏钱就不错了。
二手车市场的行业景气度与汽车流通政策高度相关。一般来说,一二线城市二手车更多、车况好、价格也更便宜,二手车通常会由高线城市向低线城市流通。此前受政策限制,不少不符合标准的二手车被挡在了低线市场之外。如今随着政策放宽,一些二手车商也从中找到了商机。
不少二手车商在压缩油车规模的同时,也在往新能源车转型。在温州二手车市场,几家燃油车行关门歇业,一些新能源品牌进场接盘。
虽然新能源提供了风口,但多变的行情下,车商们普遍更加谨慎:快进快出、价格高了不收,静观其变。“收车价100万,现在101万就卖,尽快出手。”一位二手车商表示。
虽然短期行情看不准,但长期趋势很清晰,在电车取代燃油车的大趋势下,减负、主动求变是出路,“重资产”运营或将被时代所抛弃。

为什么会出现车价暴跌?

促成这一轮降价的原因被认为是汽车“清库存”,这么理解没有错,但为何要如此着急的清库存呢?根本原因是2023年7月1日将要执行国标第六阶段排放的“B标准”,简称“国6B”!在2020年7月1日到2023年7月1日期间,执行的是“国6A”的排放标准,所有能投放到市场中销售的车辆都必须符合该标准,低于该标准的车辆是不允许销售的,当然二手车除外。
降价还会带来一个对消费者的利好,那就是汽车的价格确实会越来越低,燃油车的整体定位会更低;只不过这一次参与价格战的品牌也是以燃油车制造商为主,这会一定程度的造成用户对燃油汽车信心的下降,燃油车会更快的退出历史舞台。
只是这些车在补贴阶段里的价格低了很多,补贴结束之后还能涨回去吗?
如果涨不回去的话,那之前以高价购买车辆的老车主就要流泪了!因为哪怕前后只差几天,这些车也都等于损失了几万元的价值。未来车辆的价值评估只会按照降价后的低价格进行,所以综合损失其实更大,于是价格能涨回去就是老车主最大的期望。
但就目前的行业发展状况来看,似乎行业还没有做到全面电动化的准备,所以下半年的车市可能会有一次宏观的调控,具体会有什么举措就只有拭目以待了。

汽车降价潮席卷:现在买车合适吗,后续是否还会降价?

都说人生有“四大喜”,前两喜是:“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而我认为人和车相关的有两悲:“买完就降价,新车出问题”。
对于消费者而言,产品降价是喜闻乐见的好事情,但如果“消费”这一动作是在“降价”之前,甚至刚消费完就降价,就很难“喜乐”起来了。
最近国内汽车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动荡,一股降价浪潮迅速形成,并席卷了汽车圈“半壁江山”。汽车市场这潭水,更浑了。
乱象
我老家县城有条街上挤满了服装店,每年春节前夕,我都会带着爸妈到这条街上逛逛,类似“原价XXX的服装,现在只要XXX”的声音总是不绝于耳。
走进这些小服装店,你会发现铭牌上标的价格都不便宜,但不需要花费多少工夫,就能将价格砍到5折以下。相对于这些杂牌服装,汽车的定价要规范得多。
国内汽车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每个汽车品牌都找到了合适的售价区域,对于什么级别车型该卖什么价,大家都保持着相当程度的默契。
最近湖北武汉出现的“12万的雪铁龙C6”显然打破了这一默契,作为一款合资中型轿车,它的尺寸快赶上中大型也就算了,这次价格更是直接越过了合资紧凑级,闷头冲进了国产紧凑级的“势力范围”。
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还得从去年湖北推出的一项购车活动说起。
2022年,湖北省财政厅、商务厅、经信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开展促进汽车消费活动的通知》,原本这次活动的时间是2022年6月至12月,但在到期前,延长到了2023年3月31日。
活动时间延长,真相只有一个:去年六个月期间的活动效果没有达到预期。
眼看着又到活动截止的3月份了,想必是觉得效果依然不怎么理想,于是3月以来,武汉经开区联合东风汽车旗下车企携手开展一波让利促销活动,下了一剂猛药,“12万的C6”应运而生。
“12万的C6”指的是雪铁龙C6的入门版本“共创版”,这款车型的指导价是21.19万元,当地政府和车企共补贴9万,相当于裸车只要12.19万元。
起初,尽管这个活动出售的车型必须上武汉车牌,但外省消费者也是可以购买的,只是得一次性付清按原指导价落地的约24万元车款,9万元的补贴一个月以后返还。
没想到这波活动很快吸引到了全国众多目光,导致当地的C6供不应求,生产C6的工厂都被掏空了!于是后续开始增加户籍、社保等方面的限制,甚至出现了经销商向消费者追加数万元保证金的乱象,据说是为了防止黄牛介入。
抛开这些限制不谈,优惠是实实在在的,12.19万元的裸车价加上购置税、保险、上牌费这些,C6共创版实际上的落地价也就在14万元左右。而此前不久购买同款车型的车主,落地普遍花了18万元左右。
湖北此次“政企综合补贴”,涉及到的品牌不止东风雪铁龙一家,车型也不止C6一款,只不过这款车高达9万的补贴看起来最为突出。
自湖北以后,全国多个地区、多家车企掀起降价浪潮,据相关统计,降价车企的数量已超过了40家,某些经销商更是搞出了“买一台送一台”的噱头,比如买楼兰送轩逸、买bZ4X送威驰...
对于待购的消费者而言,其实降价潮带来的并不全是喜悦,相反,这种乱象造成了一种不安定感。一方面,部分消费者觉得这是购车的好时机,另一方面,又不确定是否会进一步降价。
近期不少车企推出了“90天内保价”的政策,显然是考虑到了消费者的这种复杂的心理,毕竟谁都不想做买完就降价的“冤种”。
起因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携妻子参加指挥一场在波斯尼亚举行的军事演习,没成想演习结束后遭遇塞尔维亚杀手行刺,夫妇二人双双身亡。
这件事史称“萨拉热窝事件”,其造成的后果是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掀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浪潮。
萨拉热窝事件被普遍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也就是直接原因,但其背后是各国之间酝酿了许久的矛盾。最近汽车市场的这波浪潮,“12万的C6”也算是导火线,根本原因也没那么简单。
我们看看在降价浪潮中表现最积极的一些品牌、车型,不难发现他们的有着一个共同点:面临着巨大的销售压力。
东风旗下的合资品牌雪铁龙、标致降价的车型比较多,是因为它们整个品牌的销量都不怎么样;日产和丰田等品牌的整体销量虽然可以,楼兰、bZ4X这些车型却不怎么卖得动,所以优惠才会接近“买一送一”的程度。
聊到这你可能会说:“豪华品牌BBA都加大了优惠力度呢”。事实上,近些年BBA一直在加大优惠幅度,因为强如它们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只不过这个压力不是雪铁龙给的,12万的雪铁龙和卖几十万的BBA有啥关系?顶多也就是对A3、1系这种BBA入门级的车型造成一点威胁罢了。
在我看来,国内合资品牌和豪华品牌近几年都是“压力山大”,主要是受自主品牌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先后崛起影响。前些年,一些自主品牌的燃油车靠着“低价格、高配置”的优势不断攻城略地,它们攻略的主要是合资品牌的城、地,由此导致合资品牌的车型价格不断下探。
南北大众和南北丰田这些合资品牌都还好,它们的壁垒够厚,雪铁龙、雪佛兰之类的三四五线品牌就难受了,降价也没能取得多高的销量。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情况再这样恶化下去,它们都要卷铺盖回自己祖国了。
自主品牌燃油车崛起之后,国产新能源车又站了起来,这点更为致命,像雪铁龙这种品牌的燃油车都不受欢迎了,造的新能源车会火起来?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自主品牌燃油车和国产新能源车两面夹击,导致这些一二线以外的合资品牌,连在国内活下去都成了问题,只能降价“断臂求生”。
BBA倒是受自主品牌燃油车的影响不大,不是自主品牌没有向BBA这些豪华品牌发起冲击,而是它们的“城墙”更高,自主品牌攻不上去。领克、WEY这些品牌就是一次次尝试,结果压根对BBA造不成威胁。
当然,正面刚不赢没关系,侧面“偷袭”也可以,自主品牌的燃油车没能威胁到BBA,国产新能源车威胁到了。之所以强调“国产新能源车”,是因为其中有特斯拉这个特别的存在,它不属于自主品牌,但算是“国产”,自从特斯拉国产后,配合自主品牌比亚迪直接“杀疯了”。
以前花二三十万买奥迪A4L的,可能准备去买特斯拉Model 3、比亚迪汉了;以前花四五十万买奔驰GLC的,可能刚提了辆理想L9。原本这些售价区间可都是BBA的天下,其它豪华品牌都只能喝喝汤,现在却受到了国产新能源的威胁。
新能源车的市占率在加大,对BBA的市场都造成了一定的威胁,而BBA自身掏出来的新能源车却没有一款卖得好的,让它们都快对自身的品牌力产生怀疑了,难道我“奔驰宝马”的名头都不管用了?你说,这压力能不大吗?也难怪之前有奥迪4S店挂上“奥迪也有纯电新能源”的横幅。
所以说,这么多品牌车型降价,并不是跟风雪佛兰,而是它们原本就有些绷不住了,这次刚好借坡下驴、顺水推舟罢了。
影响
俗话说:“由奢入俭难”,人一旦过惯了奢侈的生活,想要节俭就很难了。同理,消费者们一旦适应了某款车很低的价格,如果以后把这款车的价格往上提一提,他们就很难再买账了。
这点凯迪拉克应该很有发言权,前些年用优惠换取了一定的销量,结果就是旗下车型只能越卖越便宜。人们习惯了裸车12万、补贴9万的C6,要是以后裸车价15万的C6还卖得动?湖北地区的消费者第一个不答应。
更关键的是,大规模地降价,会让消费者的传统理念崩塌、产生信任危机,比如大家会想:定价21万的车、12万就能提,原来汽车利润这么高啊?假如我买个优惠一两万甚至没有优惠的车,岂不是让他们赚翻了?
长期以来,汽车价格不透明,造一款车成本到底多少?厂家、经销商赚了多少?没谁会告诉你。你跑遍一个城市同品牌的10家经销商去询问同一款车的落地价,可能会得到10个不同的价格。后来特斯拉以及一众新势力选择采用直营的模式,价格倒是透明了,不用一家家4S店跑着比价了,但一台车赚多少,消费者依然没底。
通常情况下,汽车消费者是比较理智的,售价虽然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但往往是确定了想买的车型,再去谈价格,但大规模、大幅度的降价,无疑会出现因为降价而盲目购买的情况。
比如那些在活动期间买了“12万C6”的,可能之前没考虑过这款车,甚至本来压根就没考虑过近期买车。
如果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因为“感觉很便宜”而购买车型,厂家内卷、车型降价应该会进一步加剧,这对于消费者而言或许是好事,但不排除某些厂家会“不讲武德”,利用偷工减料降低成本进而拉低售价。
何况现在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内卷不再局限于品牌与品牌之间、车型与车型之间,更是出现在了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之间。
2022年,我国汽车总销量为2686.4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为688.7万辆,市场占有率达到了25.6%,如果“四分天下”,新能源车已经占了其一。
尽管不少国家都宣布了禁售燃油车的时间,但大家对于到了这些时间节点会不会禁售,始终保持怀疑。
一些“新势力”在此之前孑然一身,它们可以毫无顾忌地一头扎进新能源汽车这片蓝海里,但对于传统车企而言,转型并非易事。因此,近些年大多在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之间摇摆不定,普遍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推进力度并不大,失了先机,导致现在这种进退两难的局面。
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汽车销量逐年增长,在2017年达到了一个顶峰,此后开始下降,2020年降至2531.3万辆。尽管近两年销量略有增加,但其中新能源汽车的市占率不可忽视,可以这么说,近几年燃油车市场已经在缩小了。
很多人忽略了“12万的C6”对二手车市场的影响,那些前不久花18万提车的车主,如果现在去卖车的话,能卖9万就不错了,相当于打了5折。有这个前车之鉴,消费者对于购买燃油车势必会更加谨慎,即便购买燃油车,对于品牌保值也更加看重,一二线之外的品牌会更加受伤。
燃油车整体市场缩小、消费者购买燃油车更加谨慎,同时很多品牌的新能源车又没有冲出来,它们的生存势必会愈发困难,万般无奈之下,唯有靠降价保命。
基于以上分析,个人认为降价潮必定会进一步延续,所以想在这波降价潮捡漏的朋友,不必着急入手,大可让子弹再飞一会儿。(文/优视汽车 斯达)
注:配图来自网络,权利归原作者所有,一并感谢!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优视汽车的立场。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优视汽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2022年二手车市场的现状

2022年二手车市场蓬勃发展。3-6年的二手车最容易卖,而新能源车则是2年以下的最容易卖。相比起燃油车,新能源车换车周期明显的加速了。而车价却又大幅度地下降,二手车变香了。行业的进步也带动了服务方的升级,原地踏步的市场,慢慢被市场淘汰。
行业主要上市企业:比亚迪(002594)、吉利控股(00175.HK)、上汽集团(600104)、广汽集团(601238)、北汽蓝谷(600733)、长安汽车(000625)等。
本文核心数据:二手车市场交易量、二手车市场月度交易量、二手车市场分季度交易情况、二手车各细分车型交易情况
第四季度交易量出现负增长
二手车市场是机动车商品二次流动的场所,具有中介服务商和商品经营者的双重属性。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1全国二手车交易量为1758.51万辆,同比增长22.62%。
从月度交易量来看,2020年,购车需求在第四季度集中释放,导致2020年同期基数较高。所以从2021年第四季度开始,二手车交易量连续出现负增长。2021年12月,全国二手车交易量161.82万辆,同比下降5.25%。
总体来看,2021年一季度受春节长假等因素影响交易量占比最小。第二三季度二手交易较为平稳,占比基本持平。第四季度,受疫情散发等不利因素影响,二手车交易量占比与前两年相比出现明显回落,但仍为全年的高点。
二手SUV交易量增速较快
2021年,基本型乘用车共交易1059.11万辆,同比增长23.34%;客车132.03万辆,同比增长7.02%;载货车145.38万辆,同比增长9.63%;SUV 197.63万辆,同比增长44.18%;MPV100.86万辆,同比增长21.24%;交叉型乘用车40.23万辆,同比增长18.59%。
2021年各车型较2020年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SUV车型增长最为明显,增速超过40%。
2021年,各级别轿车的整体销量来看,A级轿车仍旧是二手车市场中最热销的车型,平均占比为48.79%,较2020年增长了0.38%;其次是B级轿车平均占比22.6%,较2020年增长了0.7%,C级和D级轿车占比为7.11%和1.99%,分别增长了0.76%和0.24%;A00级和A0级分别下降了1.34%和0.74%,占比为4.96%和14.56%。2021年,小微型轿车的占比较2020年有所下降,紧凑级轿车及以上级别车型呈现一个增长的趋势。
总体来看,2021年我国二手车市场延续了繁荣状态未来。随着相关政策陆续出台持续释放利好,二手车交易将活跃起来,对整个汽车市场发展形成强大的推动力。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二手车行业市场需求洞察报告》。

2022年二手车油车为什么那么便宜

供应量提升。进一步放开的二手车交易,对于需求量旺盛的地区,,意味着供应量单方面提升,甚至这其中就还会包括大量原本收车价相对更低的车源,还有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崛起。用户可以通过自己的喜好购买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