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在未来,请问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啥?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21 19:15:39 浏览1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在未来,请问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啥?

儒余观点:
在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对于绿色环保出行的需求,也为国家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国家发展的重点领域,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1、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全球主要国家及地区纷纷提出了新能源汽车普及率目标,极大地推动了产业发展。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模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并且在动力电池、电机等领域培育出了多个龙头企业,但在电控系统领域仍然存在较大的技术瓶颈。结合近日我国在光刻机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预计未来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国产化将会成为行业的主流趋势。
2、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整车企业,行业的飞速发展给车企带来了广阔的空间,然而行业法规的不断完善也让车企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以威马为代表的部分车企经营状况每况愈下。结合对市场主流车企的经营模式分析,我们发现在消费者愈趋理性的情况下,纯粹的组装厂模式在市场中已不具备竞争优势,新能源汽车需要在三电系统、自动驾驶等方面发力,逐步提升自研及生产能力,从而培育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谋求市场中的一席之地。
儒余股份在经济发展、区域策划、产业研究、城市更新、项目开发等方面有着多年经验。了解更多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机会,欢迎联系儒余股份,进一步沟通探讨
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可能会以氢动力汽车为主。然后进入到的是核动力。
——预见2023:《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全景图谱》(附市场现状、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等)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主要有上汽集团(600104.SH)、蔚来-SW(09866.HK)、理想汽车(02015.HK)、小鹏汽车(09868.HK)、广汽集团(601238.SH)、比亚迪(002594.SZ)等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政策退坡,竞争加剧
随着我国新能源政策补贴退市,市场进入转型阶段,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趋势如下:
2、202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444万辆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保持快速增长,2021-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爆发式增长,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688.7万辆,同比增长93.4%,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预计到202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444万辆。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在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可能会呈现出以下几种趋势:
1. 技术创新:新能源汽车领域将继续推动技术创新,包括电池技术、充电技术、能源管理等方面。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将拥有更高的能效、更长的续航里程、更快的充电速度,以及更低的维护成本。
2. 多元化能源供应:新能源汽车的能源供应将变得更加多元化,除了电能之外,还将有更多种能源类型可供选择,例如氢能、生物质能等。这将有助于解决能源依赖单一的问题,提高能源安全性。
3. 智能化和自动驾驶: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将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能够提供更加便捷、安全和舒适的出行体验。
4. 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和城市将加大投入,建设更加完善的公共充电设施和充电网络,以方便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和推广。
5. 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采用更加环保的材料和设计,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6. 电动化平台: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将采用更加先进的电动化平台,实现模块化、标准化和通用化,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方便维护和使用。
7. 共享经济: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未来的新能源汽车也将更加注重共享和互联互通,提供更加便捷的租赁和使用服务,减少车辆闲置和浪费。
总之,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将会更加智能化、环保、便捷和经济,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价值。

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趋势及前景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可以说是近年来最为火热的话题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愈发突出,新能源汽车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借助政策扶持而蓬勃发展。那么,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前景是如何呢?
新能源汽车是指的采用非传统能源作为动力的汽车,其推广应用将会对环境保护、能源安全、促进行业升级等产生极大的影响。
政策扶持
首先,国家政策方面,新能源汽车从2012年开始得到连续数年的政策扶持,包括实行免征购置税、免收车辆购置税等优惠政策。而在2020年,这些优惠政策逐步停止,新的政策则是通过创新发展手段,加强产业转型升级助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这样一来,政策扶持不断加强,无疑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继续向好的重要因素。
技术创新
其次,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创新和智能化发展也极为重要。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不仅在汽车电池、充电设备等领域进行研究,同时也涉及到电机驱动控制、自动驾驶等未来发展方向。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除了国家政策扶持外,技术研发自身也非常重要。随着技术的不断优化和成本下降,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规模将逐渐扩大。
社会环境认知度提高
另外,随着社会环境认知度的提高,以及人们对环保、低碳出行意识的增强,新能源汽车的需求量也不断上升。虽然目前市场中新能源汽车的占比仍较小,但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若能在未来几年内推出更多款型化、性价比更高的新能源汽车,必将更好地满足大众日常用车需求。
未来发展前景
总的来说,在政策扶持、技术创新、社会环境认知度提高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中国国内,预计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占比将达到50%以上,同时也需要考虑新能源汽车和传统燃油汽车之间的平衡发展。从全球范围来看,未来10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成长空间也将非常广阔。
结语
总之,新能源汽车对于环境保护和能源安全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既能够提高空气质量,还能减少对传统石油的依赖。虽然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但其发展前景无疑是光明的。相信随着政策扶持的不断加强和技术创新的不断推进,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会更好!
新能源汽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1、新能源汽车专业就业前景光明。
当前,我国正在贯彻“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战略,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实施重点扶持政策。目前国家财政扶持节能减排,促进了新能源产业加速发展,并且已成为新一轮汽车促销的亮点。随着油价不断攀升,能源与环保问题日益突出,新能源汽车无疑会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因此,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定然是未来的稀缺人才。
2、新能源汽车专业毕业生就业途径比较广。
新能源汽车专业毕业生可以通过竞聘,做新能源汽车公司的技术人员;也可以到4S店做新能源汽车的维修技师;还可以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
3、新能源汽车专业简介: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是国家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紧缺人才专业。
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专业核心能力:具备新能源轿车的装配、检测、维护能力和汽车与配件营销服务能力。
所以你去学校学习新能源技术,是好的。
望采纳。
——预见2023:《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全景图谱》(附市场现状、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等)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主要有上汽集团(600104.SH)、蔚来-SW(09866.HK)、理想汽车(02015.HK)、小鹏汽车(09868.HK)、广汽集团(601238.SH)、比亚迪(002594.SZ)等
本文核心数据:产销规模、竞争格局、渗透率
定义
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行业是指进行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活动的企业集合。
新能源汽车按照能源供给和应用领域,有两种分类方式,具体如下:
2、产业链剖析:大型企业已实现后向一体化布局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原材料及零部件供应;中游是指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按照用途可划分为乘用车、商用车等;下游包括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服务等应用领域。
从新能源汽车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参与企业来看,上游企业包含赣锋锂业、华友钴业等原材料供应商以及宁德时代、大洋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中游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主要有比亚迪、上汽集团等国产企业以及特斯拉、宝马等外资厂商;而下游主要有国家电网、上汽通用等新能源汽车充电及后市场服务商。大型企业如比亚迪等,已经实现后向一体化布局。
行业发展历程
“八五”期间,政府开始组织相关部门展开了对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随后电动汽车列入国家攻关项目。历经了一系列策划之后,2011年开始,新能源汽车试点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展,从试点到全面,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历经转型阶段,由“政策导向性市场”逐渐向“市场导向性市场”转型。
行业政策背景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政策规划涉及购置补贴政策、节能减排政策、电池充电桩配套产业政策等,部分汇总如下:
我国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2020年10月,国务院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充换电服务便利性显著提高。
产业发展现状
1、新能源汽车供需水平较为平衡
受益于政策的优惠,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从2014年开始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大幅上升;随后2016、2017年受到骗补事件及补贴倒退的影响,产销量增速放缓。至2021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敲定,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将在2020年基础上再退坡20%。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据显示,2021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为354.5万辆,同比增长159.5%。2021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量爆发式增长,主要是因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拉动,呈现出市场规模、发展质量双提升的良好发展局面,2022年新能源汽车不再享受补贴政策也是企业在2021年加大生产力度的原因之一。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爆发式增长,达到352.1万辆,同比增长157.6%。2012-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2年的1.28万辆到2021年的352.1万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可以看出我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消费需求逐年攀升。
2012-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率呈现波动性,范围在95%-103%之间,在合理的范围内小幅波动,说明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供需较为平衡。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率为99%。
2、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大幅增加
2017-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口规模呈扩大趋势。2021年全年进口新能源汽车14.37万辆,同比上升10.03%。
注:海关总署的新能源汽车统计口径包括混合动力客车(10座及以上)、纯电动客车(10座及以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以及纯电动乘用车。
2017-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规模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20年全年出口新能源汽车22.29万辆,同比下降12.5%;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及出口金额都大幅上升,总计出口量55.46万辆,同比增长148.8%,在出口金额方面,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金额为108.58亿美元,同比增长236%。
2017-2020年,我国新能源进口量大于出口量,处于贸易逆差状态。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额首次大于进口额,由贸易逆差转为顺差。
3、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高速上升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步发展,2014年我国开始出现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由此也开启我国新能源汽车元年。2015年全国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增长年,在2015年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在整体汽车行业里的占比首次突破1%关卡,我国也在这一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国汽车总销量比例)达到13.4%,较2020年大幅上升。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格局
根据企查猫查询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注册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其次为江苏、山东等沿海省市;浙江、安徽、河南、湖北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数量亦较多。
注:颜色越深代表企业数量越多;数据截至2022年9月14日。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的地区分布来看,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上市企业数量最多,其中不乏广汽集团(601238.SH)、比亚迪(002594.SZ)、小鹏汽车(09868.HK)等龙头企业。江苏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上市企业数量亦较多,有亚星客车(600213.SH)等上市企业,安徽省有蔚来-SW(09866.HK)、江淮汽车(600418.SH)、安凯客车(000868.SZ)、汉马科技(600375.SH)等上市企业。
注:颜色越深代表企业数量越多。
2、企业竞争格局
依据乘联会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乘用车零售销量排名第一位的是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实现新能源汽车零售销量达到58.4万辆;其次是上汽通用五菱,实现零售销量43.11万辆;排名第三的是特斯拉中国,实现零售销量32.07万辆,其他企业排名如下: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政策退坡,竞争加剧
随着我国新能源政策补贴退市,市场进入转型阶段,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趋势如下:
202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444万辆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保持快速增长,2021-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爆发式增长,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688.7万辆,同比增长93.4%,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预计到202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444万辆。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趋势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趋势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趋势:L2级自动驾驶进入规模化量产,L3级成为下一个目标;代客泊车等特定场景下的自动驾驶成为量产切入点;“出行服务”市场成为竞争焦点等。
当前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呈现有六大趋势:
一是L2级自动驾驶进入规模化量产,L3级成为下一个目标。
二是代客泊车等特定场景下的自动驾驶成为量产切入点。
三是基于智能网联汽车的“出行服务”市场成为竞争焦点。
四是基于智能网联汽车的5G/V2X及云计算应用时代即将到来。
五是智能网联汽车特有的新型安全问题成为核心关注点。
六是业内合作、跨界协同是趋势也是必然。不仅仅是车企间合作研发自动驾驶,HUAWEI与车企也在进行跨界合作,目前日本已成立基础地图平台公司。
智能网联汽车指的是什么?
智能网联汽车指的就是无人驾驶汽车,其搭载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最终实现代替人来操作汽车,提供安全、高效、舒适、节能的驾驶新体验。
北汽极狐如何铸造“灵魂”?
BE21平台架构是北汽极狐与麦格纳联合打造的首款全冗余架构的电动平台
ARCFOX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产线验证车下线
“智能网联时代,谁能掌握 汽车 的灵魂?”一个股民的“灵魂之问”引发了车企与ICT企业之间如何相处的“灵魂之辩”。不过,向来走在同业前列的北汽蓝谷已经早有答案:旗下北汽极狐品牌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先后官宣了与华为、百度两大ICT企业的合作,展现出携手ICT企业、拥抱智能网联的坚定决心。
那么,如此开放地拥抱ICT企业,北汽极狐又怎样铸造“灵魂”?日前,北汽蓝谷总经理代康伟在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表示,技术是赋能的,极狐品牌的信条就是“生而破界”,只要手握核心技术,极狐品牌愿意广建“朋友圈”,坚持以用户为核心,毫不迟疑地向ICT企业转型。
豪华“朋友圈”:华为百度
今年4月,北汽极狐发布了阿尔法S 华为HI版。据介绍,阿尔法S 华为HI版是HI华为全栈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在 汽车 行业的首次应用。由此可见,两家企业的“交情”颇深。
而北汽极狐在ICT领域的“好友”并不止华为一家。5月,北汽极狐又与百度联合发布了基于百度Apollo自动驾驶技术与极狐阿尔法T平台的无人驾驶验证车Apollo Moon。
一个月内先后与两家行业领军企业官宣“在一起”,北汽极狐强大的“朋友圈”令人惊叹。北汽蓝谷总经理代康伟对北青报表示,传统的规模经济时代正在向数字经济时代过渡,“连接”成为时代的主题。在数字经济时代,每个企业都可以与其他企业建立伙伴关系,共同去做一件事。在这样的前提下,北汽蓝谷与伙伴的关系不再是传统主机厂和供应商之间那种“甲方乙方”的买卖关系,而是彼此平等的朋友关系。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彼此的主观能动性。
由此就不难解释极狐品牌在短时间内先后与华为和百度展开的合作。智能网联是新时代“互联网原住民”对 汽车 产品的基本要求,引入华为的力量,有助于极狐品牌构建面向私人用户的产品解决方案;同理,百度的Robotaxi项目在共享出行领域多有建树,与百度的合作是为了构建面向用户共享出行的产品解决方案。
“总之,我们希望可以提供一个中国智能电动车的世界级解决方案。”代康伟说。
为什么是极狐?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与华为和百度深入合作的,为什么是极狐?要知道,即便是华为与 汽车 行业有着颇为广泛的合作,但目前使用华为HI解决方案的仍只有极狐一家。
对此,技术专家出身的代康伟有着清晰的认识。代康伟透露,通过极狐旗下产品的研发,北汽蓝谷已成为业内最早定义基于双冗余灵活的电子电器架构的企业之一。代康伟说,极狐使用的BE21平台架构是北汽极狐与麦格纳联合打造的首款全冗余架构的电动平台,能够支撑千兆以太网、三电与动力系统,实现了自动驾驶与动力线的打通,以及相应的整个链条中功能安全、信息安全,还有相应的响应精度的控制等。
基础架构的开放性、通用性和前瞻性是极狐与华为、百度这样的ICT企业合作的优势。
“我们在四年前定义这一平台的时候,就具备了这样的基础。”代康伟说,“多年来北汽蓝谷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方面一直不遗余力,无论是电芯密度、电池安全,还是充放电效率、电池热管理技术,北汽蓝谷都走在行业的前列。”
以电池应用为例,经过多年研发攻关,北汽蓝谷50kWh级电池能量密度最高能达到180Wh/kg以上,已经实现能量密度提升100%。在应对冬季续航的问题上,北汽蓝谷也跑在行业前列。2020年1月,北汽蓝谷成功完成极寒环境下新能源 汽车 关键技术验证工作,让我国新能源 汽车 在全气候电池、低温增焓空调、全气候整车控制三项核心关键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而除了技术上的开放与领先之外,北汽蓝谷对这一平台的开放姿态,也是吸引诸多顶级合作伙伴的重要原因。
2020年11月20日,北汽蓝谷与国创中心签署合作协议,BE21平台将向行业开放,实现开源整车验证,并吸引生态合作伙伴,充分调动优质资源,搭建资源共享的支撑体系。
此外,北汽蓝谷还通过海外授权进一步扩大了平台的开放性。今年年初,北汽蓝谷先后将基于BE21平台的电子电器架构和底盘技术等相关知识产权授权给斯太尔美国有限责任公司,在创造收入反哺研发的同时,也创下了国内车企对海外技术授权的先例。
代康伟表示,北汽蓝谷愿意把BE21作为一个世界级的开源平台,与全球同行共享,共同推动新能源 汽车 产品品质的提升。
铸造 汽车 的“灵魂”
如此开放的北汽极狐不由得让人们回想起那个最新的思辨:在拥抱智能网联的同时,北汽极狐如何铸造 汽车 的“灵魂”?
时代变了, 汽车 行业正转向新的赛道,而在新赛道上,新的思维理念也催生了新的可能性。“北汽蓝谷的战略选择是毫不迟疑地向ICT企业转型,通过用户驱动的杠杆,去实现从传统制造业思维到创新智能生态思维的转变。”代康伟说。
而对于谋求转型为ICT企业的北汽蓝谷而言,智能网联应用与自动驾驶技术固然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却也算不上 汽车 全部的灵魂。
用户才是。
代康伟表示,用户是北汽蓝谷向ICT企业转型的伙伴,换言之,北汽蓝谷要成为一个用户型企业。这意味着,企业的需求、创造力、营销方法与产品附加值都来源于用户。
极狐 汽车 副总裁王秋凤则进一步补充说,现在新势力与传统车企都在讲“用户运营”,其核心的原因就是“互联网原住民”已经成为新的主要目标客群。这一群体对产品、沟通与互动等体验要求比以往更高。因此,极狐品牌的用户运营的核心就是“开放”二字。王秋风说,极狐会开放更多的触点,包括官网、手机App、用户社区、跨界活动等多种渠道来触达用户。
上半年,极狐App社区内的粉丝数量连续6个月增长,社区注册用户数量在二季度环比一季度增长216%,至今官方社交平台粉丝量已累计突破100万人。在极狐看来,品牌口碑的传承离不开线上渠道传播,以及与粉丝圈层的深入互动。
与此同时,线下网点的铺设也从未放松,店面依然是通达用户的最直接渠道。王秋凤对北青报表示,截至目前,全国共有47家网点投入运营,计划下半年实现累计开店100家,覆盖32个重点城市。
销售网络的拓展也让极狐有更多机会向用户提供完善的服务体系。这也是以用户为中心的重要体现。极狐已经建立49家授权服务中心,提供专属车主服务顾问,极狐直属工作人员24小时在线服务,确保覆盖多渠道全场景用户用车生活。
身处智能网联时代,每家车企都必须面对纷至沓来的ICT企业。如何应对这一变局,考验的是企业的气魄、胆略与远见。北汽蓝谷选择的是毫不迟疑的向ICT企业转型和向用户型企业转型。
“北汽蓝谷的商业模式已经发生转变,我们只做两件事,用户洞察和产品定义。这背后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也需要与ICT企业一同创造新的用户需求和商业价值。这就是北汽蓝谷想要向外界传递的核心价值。”代康伟说。
智能网联值得学习吗?
非常值得学习的呀。
智能互联将是5G、Al人工智能和loT物联网的融合发展,是加速技术发展和实现新的颠覆性数字服务的手段。
在智能连接的设想中,构成物联网的机器、设备和传感器所收集的数字信息会被AI技术分析和情境化,并以更有意义和有用的方式呈现给用户。这既能改善决策,又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体验,使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互动更加丰富和充实。
得益于计算能力的进步,人工智能变得越来越复杂。数据科学家开发出的教育和机器学习工具可以创造出先进的算法,物联网越来越接近走入普通人的生活。5G代表着将这些技术提升到新的高度,实现智能连接愿景的缺失元素。5G网络提供的超快、超低时延的连接性,再加上物联网收集的海量数据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情境化和决策能力,将使几乎每个行业领域都能实现新的变革能力,这些将有可能改变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预计智能互联将在五个关键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运输和物流
在交通运输部门,智能互联互通可以提高道路安全和效率,使交通更加顺畅。而在物流部门,智能连接有可能提高货物交付的效率和灵活性,使物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
首先是基于Al的驾驶辅助和交通监控系统。利用5G网络的低时延,道路用户和路边基础设施可以收集和共享大量的实时信息。例如,道路上的车辆、自行车和行人的位置和速度、天气和路面状况、交通拥堵和其他道路上的障碍物等数据。然后,智能交通监控系统和基于Al的车载电脑会利用这些信息为驾驶员提供帮助。比如,帮助他们避免与其它车辆发生事故和碰撞,或动态规划前往目的地的优秀路线。
其次是自动驾驶汽车。5G和Al最终将带来可靠的自动驾驶汽车。这些车辆将配备一个基于Al的车载计算机,根据车载传感器收集的数据以及路边设备和其他车辆通过5G网络提供的数据,可以感知到车辆周围的环境,并能够适应任何情况。自动驾驶汽车还将带来新的“移动即时服务”模式,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滴滴等服务,但它是为无人驾驶公共交通量身定制的服务。后者最终将比目前的公共和私人交通方式更便宜,因为它们可以节省培训和支付司机的时间和金钱。
2021智能网联持续“遇热”,争春待有时
全世界大概每一分钟因交通事故死亡一人;交通拥堵还浪费了时间、增加了排放。安全始于行,智能网联要做的,就是改变这一切。
有人说,对于智能交通,下一个万亿市场,必有智能网联一席,这几年,关乎于智能网联的声音成为智能交通产业最强音。智能网联,一时间成为风口,风口之下,皆为商机,挑战也无处不在。
智能网联的机遇,争春待有时
随着华为任正非信誓旦旦绝不造车,只做智能网联,让这个市场热度更甚。
那什么是智能网联?是指车联网与智能车的有机联合,是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人、车、路、后台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实现安全、舒适、节能、高效行驶,并最终可替代人来操作的新一代 汽车 。
其实我们可以解读,智能网联就是下一代的车联网,要让人、车、路、环境和谐共生且步调一致。
政策持续利好
2019年2月,工信部召开《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编制工作启动会,工信部苗圩部长担任规划起草组组长苗圩部长指出:发展下一代车联网,可以促进 汽车 制造业转型升级,可以促进智慧交通管理能力提升,实现百姓安全便捷高效出行,提升百姓获得感,可以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 社会 节能减排。
如果2019年为智能网联在政策上定好步调,那2020年就是智能网联 汽车 迎来标准化关键之年,4月16日,工信部对外发布了《2020年智能网联 汽车 标准化工作要点》,重点提出,将以推动标准体系与产业需求对接协同、与技术发展相互支撑,建立国标、行标、团标协同配套新型标准体系为重点,促进智能网联 汽车 技术快速发展和应用,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支撑我国 汽车 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时隔近两个月,在11个国家部委联合颁布《智能 汽车 创新发展战略》之后,智能网联 汽车 产业再获政策支持。《智能 汽车 创新发展战略》已经明确了,到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 汽车 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
在智能网联 汽车 行业加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工作要点》再次为智能网联 汽车 发展注入强心剂。此次,工信部将2020年视为智能网联 汽车 标准化体系建设第一阶段的收官,同时也是下一阶段的布局开展之年。
《工作要点》指出,2020年希望完成标准体系阶段性建设目标。首先,加快完善智能网联 汽车 标准体系建设。实现《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 汽车 )》第一阶段建设目标,形成能够支撑驾驶辅助及低级别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 汽车 标准体系,为实现支撑高级别自动驾驶的标准体系第二阶段建设目标提供基础保障。
其次,建立智能网联 汽车 标准制定及实施评估机制。根据产业发展情况,针对先进驾驶辅助系统、自动驾驶、信息安全、功能安全、 汽车 网联功能与应用等技术领域特点,有计划、有重点地部署标准研究与制定工作。同时,要实现智能网联 汽车 标准体系闭环管理与持续完善。
再次,新基建肯定是智能网联的福音。对于新基建,我们将迎来最明显改变是网络、计算、存储、智能等基础能力在易用性、成本合理性、能力边界上的进一步突破。那么随之而来智慧交通体系可以在垂直场景中合理利用技术的发展,达成向深度突破的能力,从而完成持续的创新突破。
对于交通体系而言,每一个场景能带来的价值优化,组合放大起来的价值最终都会成为时代所需。
智能网联是智慧交通落地的主要抓手, 2015—2025是基于车联网平台和C-V2X车路网云协同的智能网联服务阶段,对于未来,才是车联网的最高阶段,即智慧出行服务。那时,搭载5G的自动驾驶将真正随处可见,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出行中的标配。
除了政策利好外,智能网联还有惊喜。
商业部署不断加快
智能网联将成为5G的主要应用场景,5G网络的优势将为智能网联规模商用提供重要支撑;福特 汽车 、英特尔、爱立信、高通、北美松下等16家巨头联合要求美国政府采用C-V2X技术。高通已与大唐电信共同开发基于蜂窝车联网的芯片组,已在2019年支持商业部署。
技术产品更加成熟
随着人工智能发展,各企业人车语音交互技术等领域的投入将继续加大融合智能网联技术的车载终端平台,为车主提供语音、手势控制服务,创造更为便捷、安全的驾驶体验车联网将与保险业实现互联,凭借“车联网保险”有效降低车主出险事故率,节省理赔成本。
智能网联的挑战
机遇与挑战并存,智能网联虽在春风里,但还是要跨过诸多“坎坷”,方能驶向康庄大道。
其一,智能网联 汽车 的相关标准与法规需要健全。我国自动驾驶相关标准的制定权分属政府的不同部门,《公路法》、《保险法》等并未包含自动驾驶的相关内容,《网络安全法》、《测绘法》等也存在与自动驾驶发展所不适用的规定,这些方面都亟待完善和改革。
其二,技术亟待突破。智能网联 汽车 是高新技术的载体,对我国智能网联 汽车 产业发展来说,技术亟待突破。在技术领域,自动驾驶相关产业链还不完善,自动驾驶相关的传感器、底盘,包括 汽车 的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核心技术还需积累。
另外,在系统集成方面的自主能力还有待加强。比如:开放道路全路况下,自动驾驶上路依旧面临较大挑战:在恶劣天气,目前交通相机能识别但执行完成时间不够;视线遮挡,无法及时获得前车状态,来不及识别并作出决策;公交站鬼探头,无法在遮挡情况下做出识别;跟车闯红灯,无法准确获取红绿灯状态。
其三,商业模式不清晰,产业生态不健全。未来自动驾驶运营包括产业链等方面还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怎么获取自动驾驶用的高精度动态地图,如何在自动驾驶的测试场地运用,以及自动驾驶技术方面涉及到商业模式的问题。
其商业模式包括:为传统车企、自动驾驶初创公司和无法突破技术难点的其他图商提供高精地图定制化生产服务;提供定位服务;多传感器的标定,以实现坐标转换;提供低成本的数据收集方案。
挑战其实也为智能网联市场带来活力,将会有不同玩家来此造风云。
智能网联的新赛道
很清晰看到市场与存在问题,那下一步就是怎么布局,如何快速抢占这一赛道?
C-V2X让智能网联最易落地
智能网联 汽车 技术的进步,带动的可能是个万亿级的市场,而要实现这个万亿级智能网联 汽车 产业,V2X作为智能网联的灵魂,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技术。
V2X是智能网联 汽车 与外界进行信息交互的关键核心,可以获得实时路况、道路信息、行人信息等一系列交通信息,具有提高驾驶安全性、减少拥堵、提高交通效率、提供车载 娱乐 信息等功能。
可以帮助更多车辆直接与其它车辆和周围环境(如交通信号灯、道路施工地、人行道和建筑物等)实现通信,比如了解前方交通灯何时变成绿灯,并据此调整车速以进入绿波带,从而帮助改善地区尤其是城市地区的交通流量。
在V2X通信技术标准上,我国着力布局C-V2X,即指车与外界的信息交互,且在技术路线上具备一定优势。
C-V2X场景的典型应用包括信息服务类的紧急呼叫业务、交通安全类的交叉路口碰撞预警、交通频率类的车速引导和自动驾驶类的远程遥控驾驶、车辆编队行驶等。
5G:天上、地下的一张智能网联“网”
无人驾驶,曾几何时如空中楼阁,然,有业界预测,2021年将可以实现中国式无人驾驶的商业落地。
5GAI新一代无人驾驶通过更安全的交通出行,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让民众更有安全感;更加惠民、便民的无人驾驶共享出行方式将可增加人民的幸福感;由无人驾驶赋能的更加智慧、智能的生活方式也将提升大众的获得感。
2019年5G在无人驾驶应用还是一种初级 探索 阶段,将无人驾驶车辆与更多的网络连接结合,对其安全性无疑存在一定风险。
一方面,车辆部件和系统在借助5G网络与外部进行连接时,也增加了可能受到攻击的范围。
另一方面,基于无人驾驶车辆对无线网络的依赖,5G基站的建设和维护显得至关重要,保持基站长时间正常工作并且增加基站的分布覆盖是保障可靠数据传输的关键。
针对以上问题, 汽车 制造业需要全面制定5G基站的建设计划,同时借助现有安全技术研发完善无人驾驶车辆的网络安全机制。
车联网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必须保证私密性、安全性和高数据传输率,这就要求通信具有严格的时延限制。然而,之前的无线通信技术无法做到毫秒级时延,不能支持安全互联需求。
而5G网络的超高密度度组网、低设备能量消耗大幅减小信令开销,从而有效解决带宽和时延等相关问题,达到低延时和高可靠性需求。通过网络切片等技术,能够实现低至1ms端到端时延和高至10Gbps峰值速率。
5G应用中80%将用于物与物之间的通讯,移动状态的物联网最大的一个市场可能就是车联网,以无人驾驶 汽车 为代表的5G技术的应用,可能是最早的一个应用。
感知的突破
要形成车的智能网联,感知是第一步。智能网联 汽车 中,车辆感知技术实现了车辆行驶中的路况、位置、车与物感知等相关的内容,保证了车辆运行的安全性。
具体来说,车与物的感知能力,可以在通行中根据车辆通行情况,感知车与车、车与行人之间的位置关系,避免距离过近发生摩擦等现象,主要是通过激光、电磁、视频等感应技术来实现的。
道路环境感知主要是在车辆通行过程中实现路况、行人、交通信号等感知,可以提高 汽车 在通行中的安全性。
位置感知主要是通过卫星定位技术实现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行车监控、驾驶辅助等,位置感知一般是通过GPS技术实现的。
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是各种感知技术结合的产物,具有综合性与系统性,智能辅助系统是无人驾驶中的核心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网联技术将逐步成为 汽车 行业发展的主要技术,借助于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实施各个关键技术的结合,提升各个系统之间的交互,提升智能网联技术下系统功能的完善,促进自动驾驶 汽车 的发展,从而带动 汽车 行业的跨越式发展。
生态的共建
未来,行业将被生态取代。行业是垂直的,而生态建设呈网状,融合性和粘性更强。
智能网联应该是个强生态,不仅仅是简单的网络联接,更是数据的联接、智能的联接,以及未来服务的联接,上下游产业需要携手打造的全联接。
结束语
车市遇冷,智能网联却不断遇热,这或许就是从2021开始,智能网联迎来了更好的时代。
自动驾驶分级L0~L5,你可能赶不上智能网联车的时代了
? ? 说起自动驾驶等级,现在L0~L5的分级方法已经很普及了。但这个叫法在中国已经过时了。
?? 自动驾驶: 是能够在人类 部分干预/完全不进行干预 的情况下,进行安全自主行驶的技术的汽车技术的称呼。
????? ?智能网联汽车 (Intelligent Connected Vehicle, ICV):顾名思义名称拆解可以得到三个要素:智能、网联、汽车。相比以前自动驾驶或无人车,哪种宽泛、指代不明的叫法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更加精准明确。
? ? ? 为什么这么说智能网联汽车比自动驾驶的称呼更好?首先,智能网联汽车所指的是一种实物、一种产品。无论怎样的技术,其最终载体都必然回归实物、产品。其次,智能网联汽车给出了一条了明确的技术路线。单独发展网联汽车,单独发展智能汽车都是可行可操作的,只有当两者各自发展到一个相对成熟的时机后,共同组成的的平台才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清晰,分级明确。
? ? ? ? 中国的自动驾驶等级划分,目前取了2016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战略咨询委员会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中所提及的划分方法。
? ? ?? 汽车的智能等级(自动化等级),目前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标准来自美国机动车工程师学会(SAE)的标准。采取L0~L5标准分级方法。
? ? ? ?? 2016年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时,技术图中第一次定义了两个大的方向:网联化等级和智能化等级。 网联化等级概念是中国首次提出并且给出了明确网联化分级制度 。在该技术图中首次明确了提出了网联化等级的概念。同时也给出了中国特有的智能化等级划分。
? ? ? ? 智能网联汽车中智能化等级的标准的制定 参考了 美国SAE、NHTAS、德国VDA等组织的分级法案,以美国SAE分级定义为基础,并考虑中国道路交通情况的复杂性,加入对应级别下智能系统能够适应的典型工况特征,最终给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的智能化分级。
????? 技术图将车辆智能化细分为5个等级:1.辅助驾驶(DA,)、2.部分自动驾驶(PA)、3.有条件自动驾驶(CA)、4.高度自动驾驶(HA)、5.完全自动驾驶(FA)。
????? 技术图中对每个驾驶等级有细化定义:
智能化定义典型:
技术路线中对未来智能化的实现给出了清晰的图景:
1.到2020年,汽车 DA、PA、CA 新车装配率超过50 % ,网联式驾驶辅助系统装配率达到10 %。
2.到2025年,汽车DA、PA、CA 新车装配率达80 %,其中 PA、CA新车装配率达25% ,HA/FA自动驾驶汽车开始进入市场。
3.到2030年,汽车汽车 DA 及以上级别的智能驾驶系统成为新车标配,100%,HA/FA级自动驾驶新车装配率达10 %。
? ? ? ? 先后关系上,中国的分级制度很大程度上参考并借鉴了SAE/NHTSA思路。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 对起始等级的划分上 。
?????SAE标准中 L0~L5 级车辆只有传感器介入。形成这个情况原因是早期车辆安全法规中是不准许执行机构(油门、刹车、转向)直接介入车辆行驶。
?????当国内 DA/FA 分级制定时ADAS市场已经相对成熟。相关基础法律法规的完善和自动驾驶技术推进,已经没必要再对基础等级做特定区分。 智能网联化的DA级可以看成是SAE中的L1级。 而原L0级自动化已经是目前市场车辆的常态,没必要再做特定分级。这种变更也是一种标准随时代进步的表现。

上海车展2022:汽车科技与未来发展趋势

上海车展2022将是一个科技与未来展望的盛会。以智能化为主题的车展,将汇聚全球汽车行业领袖,为参观者展示最新的技术创新和未来发展趋势。下面我们将为您带来本次车展的八大亮点。
一、无人驾驶技术的突破
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商开始涉足这个领域。上海车展2022将是一个无人驾驶技术的突破之年。参观者可以亲身体验无人驾驶汽车的驾驶过程,了解更多关于无人驾驶技术的信息。
二、新能源汽车的创新
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在本次车展中,众多汽车厂商将展示各种最新的新能源汽车,包括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这些车辆的性能和续航能力将会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
智能交通系统是未来交通行业的发展趋势。在上海车展2022中,参观者可以体验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包括智能停车、智能交通灯和智能红绿灯等。这些智能系统的应用将大大提高城市交通的效率。
四、汽车安全技术的创新
汽车安全技术是汽车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次车展中,众多汽车厂商将展示最新的汽车安全技术,包括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和盲区监测系统等。这些安全技术的创新将使汽车行业更加安全可靠。
五、汽车设计的创新
汽车设计是汽车行业的灵魂。在上海车展2022中,汽车设计师将展示最新的汽车设计成果,包括汽车内饰、车身造型和车灯设计等。这些创新的汽车设计将为参观者带来不同于过去的视觉盛宴。
六、汽车文化的呈现
作为中国最大的汽车展览会,上海车展2022将呈现中国汽车文化的方方面面。展览将包括汽车历史、汽车文化的发展以及汽车产业的贡献等。参观者可以通过这些展览了解到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历程。
七、智能汽车配套服务的创新
随着智能化的发展,汽车配套服务也在不断地创新。在上海车展2022中,各大汽车厂商将展示最新的智能汽车配套服务,包括智能导航、智能车载观影和智能车载音响等。这些智能化服务的创新将使汽车驾驶更加便利舒适。
八、跨界合作的新趋势
跨界合作是未来汽车行业的新趋势。在上海车展2022中,各大汽车厂商将展示跨界合作的成果,包括与通信厂商、科技公司以及设计公司的合作等。这些跨界合作将为汽车行业注入新的创新活力。
总之,上海车展2022一定会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场由智能化技术引发的汽车科技盛会,将会改变我们对未来汽车行业的看法。让我们一起期待这场盛会的到来。

汽车发展趋势及前景

——【深度】双碳愿景下 中国交通动力有望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动力锂电池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动力锂电池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宁德时代(300750)、比亚迪(002594)、孚能科技(688567)、亿纬锂能(300014)、国轩高科(002074)、澳洋顺昌(002245)、鹏辉能源(300438)、欣旺达(300207)。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动力锂电池出货量与装机量、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中国加氢站数量
1、动力锂电池呈现快速发展,但仍存在诸多痛点待解决
——疫情影响下,动力锂电池需求保持增长
锂离子电池是当前动力电池的研发重点,具有能量损失小、转换效率高、加速快等显著优势。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调研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动力电池市场供需规模较2019年大幅提升,2021年我国动力锂电池装机量为154.5GWh,同比增长142.9%;出货量为220 GWh,同比增长175%。
——续航短、充电慢、安全问题为主要痛点
电气化是双碳愿景下交通动力的主要发展方向,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比内燃机汽车排放的废气更少,若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便是交通领域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
然而,锂电池作为交通动力存在续航短的劣势。相较于燃油汽车而言,纯电动汽车存在的最大痛点便是续航里程,传统燃油车加满一箱油可以开到600公里乃至更多,但普通的纯电动汽车只能跑200-400公里,而续航里程可达到500公里以上的高性能纯电车则将面临价格难以下调的困境。在雨天或低温天气,动力锂电池受环境影响明显,纯电动汽车实际续航里程还会进一步下降。
其次,充能耗时较长也是动力锂电池的一项短板。对比来说,传统燃油车仅需几分钟便能将油箱加满,而纯电动汽车即使是快充,充电至满格也需耗费一个小时左右,慢充耗时更是长达6-8小时。大幅上升的充能时间使得纯电动汽车使用体验感降低,是抑制动力锂电池需求增长的一大阻碍。
此外,安全隐患使得消费者望而却步。根据电动汽车用户联盟的不完全统计,2020年一共发生过72起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至少涉及25个品牌车企,38款不同车型,包括乘用车、客车,货车等多个不同用处车型。除了电池的自燃隐患外,电动汽车的智能化技术应用也存在诸多事故风险,例如“智能化”核心技术的自动驾驶系统失灵及辅助驾驶功能过度营销带来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2、氢燃料电池技术难度大,与锂电池互补为最佳发展方向
——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
氢燃料电池在动力锂电池存在的续航短、充能耗时长、安全隐患等问题上均具有显著优势,而且氢燃料电池的回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被认为是未来交通动力低碳化的一大发展方向。然而,氢燃料电池的商业化应用面临着技术难度大、催化剂成本高昂等问题。
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氢能在交通领域落地的重要载体。从目前的销量情况来看,截至2021年底,全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量仅有9246辆。可见,氢燃料电池汽车在中国市场刚刚起步,市场仍不成熟,处于幼稚期。据工信部于2021年初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预计,2025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0万辆左右。
——中国加氢站建设慢,规模化应用困难
2016-2021年,中国加氢站数量逐步增长,但整体建设规模仍然较小。截至2022年3月底,中国加氢站有180座在运营、18座已建成,85座正在建设,148座规划建设。我国现有加氢站中多数投资规模超过1200万元,上海驿蓝金山加氢站甚至耗资高达5500万元。高昂的建设运营成本和较长的投资回报期是我国加氢站规模化发展的最大障碍,现阶段多数加氢站还处于亏损状态,存在终端用户用氢难、用氢贵的问题,终端需求增长乏力必然又反过来制约加氢站的建设与扩张。燃料电池被认为是未来理想的清洁能源之一,但其配套基础设施规模化建设困难,也是氢燃料电池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的一大障碍。
注:饼图数据为截至2022年3月底最新数据。
——氢燃料电池在专用运输领域具备优势
分析发现,无论是动力锂电池还是氢燃料电池都存在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痛点,如何解决或规避痛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成为新能源交通动力发展的关键。寻找各自最合适的应用场景便是优势利用最大化的重要途径,从销量结构来看,目前商用车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重点。2021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新增销量1894辆,商用车为绝对主力,其中客车1042辆、重卡777辆。
与燃油相比,氢燃料电池具有零碳排放、转化效率高等比较优势;与锂离子电池相比,氢燃料电池具有续航里程长、充能耗时短、安全隐患可控等比较优势。这些比较优势决定了氢燃料电池在长距离、连续工作时间长、载重大等应用场景的适用性较高。而针对加氢站建设成本高的问题,氢燃料电池发展可从应用场景清晰、行驶路线固定的专用车入手(例如物流车、环卫车等),利于加氢站的布置和建设。
——氢燃料电池在航空运输领域大有可为
民用航空碳排放规模占交通运输排放总量的10%左右,而且航空排放是在高海拔地区释放气体,对环境的影响是类似地源排放的2-4倍。可见,航空是交通动力降碳减排的重要抓手。
相较于锂离子电池而言,航空运输也是氢燃料电池的优势领域之一。氢能源的质量能量密度远超其他能源,且一个完整的氢燃料电池推进系统可以比同等质量的电池电力系统多储存3-5倍的能量。要想提高电池系统的能量供应,除了通过技术研发提高能量密度外,一般还可通过扩大电池体积的方式实现,然而,飞机对动力系统的质量和体积均存在较大限制,动力电池在航空领域应用困难,而氢燃料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具有显著优势,可作为锂电池的有利互补。
总体而言,未来氢燃料电池将在长距离运输、专用车领域及航空领域发展较快,与锂离子电池形成良性互补。
3、燃油份额将逐步减少,但在短时间内难以被完全取代
——“碳中和”目标下,燃油动力份额下降为必然趋势
“双碳”愿景下,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降碳减排”相关目标规划,对新能源汽车在新增交通工具中的比例做出了明确的规划,未来燃油作为交通动力的份额必然呈现下降趋势。
——同款燃油车指导价普遍低于同款新能源车补贴价
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还存在诸多障碍,高生产成本带来的高售价便是其中之一。目前来看,从低价低端到高价高端,无论是纯电动汽车还是混动汽车,其补贴后的价格普遍高于燃油版同款车型的指导价。以长安逸动以及逸动新能源为例,燃油版逸动的指导价为7.29-10.39万元,而逸动新能源(纯电)的补贴后指导价为12.99-14.99万元,即使政府对新能源车有补贴,新能源版的售价也比燃油版高出5.7万元。
注:指导价查询时间为2022年3月。
——煤电主导的大环境下,电车的真实环保效益有限
相较于燃油车而言,电动汽车的一大竞争优势为“绿色环保”。虽然纯电动汽车在排放上的绝对优势毋庸置疑,但值得思考的是,电能生产过程中的排放不可视而不见。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电力格局仍以火力发电为主要途径,其中煤电发电量占比在六成以上。在煤电主导的大环境下,电动汽车的部分排放被转移到了上游。
此外,电池的循环利用寿命较低,大量废旧电池处理过程中也会对环境造成再度污染。根据绿色和平发布的《2030年新能源汽车电池循环经济潜力研究报告》中数据显示,2021-2030年,中国退役的动力电池将超过700GWh,虽可通过有效地梯次利用减少部分碳排放,但电池回收端带来的污染仍不可忽视。
可见,电动汽车的清洁环保更多的只是在使用阶段,从整个生命周期来看,电车的真实环保效益有限。
——传统汽车厂商仍然在内燃机技术研发上持续发力
与此同时,内燃机技术也在不断地朝着高效化、低碳化方向进步,发动机热效率提升是燃油车减少碳排放的主要路径。目前,全世界主流发动机的热效率在30%-38%的范围内,少数发动机的量产热效率突破了40%。比亚迪推出的骁云-插混专用1.5L高效发动机的热效率达到了43.04%,超越丰田、本田、马自达成为当前全球热效率最高的量产汽油发动机。热效率提升助力燃油车节能减排,未来随着内燃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燃油动力与新能源的环保效益差距有望缩小。相较而言发展更为成熟和稳定的内燃机技术,或许仍会更受商业应用的青睐。
综上所述,未来传统燃油车可能会逐渐减少,但基于燃油车的价格优势和不断进步的内燃机技术,真实环保效益存疑的锂电动力在短期内难以完全取代燃油动力。
4、未来或将形成燃油、锂电、氢燃料“三足鼎立”的格局
基于以上分析,前瞻碳中和战略研究院认为,燃油动力基于其长久以来积淀的稳定需求及部分性能的不可替代性,短时间内不会被新能源动力完全取代。锂离子电池和氢燃料电池在各自的比较优势领域发展,可形成良性互补。未来几十年,交通动力市场或将由燃油、锂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三足鼎立”。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动力锂电池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汽车发展趋势及前景包括市场重心改变、产业新革命、集群体系建设完善、智能汽车热潮、电动化趋势加快这五个方面。
1、汽车市场的重心将有所改变。
近年来,虽然世界经济发展步伐有所放缓,但全球汽车产销量依旧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且未来这一趋势有望得以延续。
2、技术创新将带来汽车产业新革命。
经过不断丰富和补充,全球主要国家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新能源汽车购买补贴、推广使用、配套设施建设和政策支持体系。
3、汽车产业集群体系建设将日趋完善。
国内汽车产业布局将基本完成。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国内汽车产业规划布局已基本确定。
4、智能汽车将持续处于一个热潮。
以不同时代的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感兴趣的差别为例,90后感兴趣和非常感兴趣的人超过了30%,00后则更加关注。
5、电动化的趋势比原来预想要快很多。
2014年称之为“电动化元年”,之后几年电动化汽车快速发展。这一轮的变化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到目前,是在一个高位。
汽车的分类
1、乘用车在其设计和技术特性上主要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和(或)临时物品,包括驾驶员座位在内,乘用车最多不超过9个座位。
乘用车分为以下11种车型。主要有:普通乘用车、活顶乘用车、高级乘用车、小型乘用车、敞篷车、舱背乘用车、旅行车、多用途乘用车、短途乘用车、越野乘用车、专用乘用车。
2、商用车在设计和技术特性上用于运送人员和货物,并且可以牵引挂车,但乘用车不包括在内。主要有:客车、半挂牵引车、货车。

汽车发展前景如何?

亲,汽车行业是一个不断壮大的产业,其发展前景仍然充满活力,未来发展的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新能源汽车的兴起: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要求的日益提高,新能源汽车市场不断壮大。目前,许多汽车制造商和科技企业正在研发和生产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
2.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智能化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汽车的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适性,还可以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未来,汽车将更加智能化,包括人工智能技术、自动驾驶技术、智能交通管理等。
3. 汽车共享经济:汽车共享的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未来车辆拥有量将逐渐减少,汽车共享将更为普及。这种模式可以减少汽车数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方式。
4. 汽车零部件和材料创新: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零部件和材料也在不断升级和创新。比如轻量化技术的应用、新材料的研究和广泛应用,这些都将对汽车的安全性、燃油效率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综上述,汽车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不仅将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同时也将促进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进步。

中国汽车市场现状及后市场发展方向

——预见2023:《2023年中国汽车后市场行业全景图谱》(附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和发展前景等)
汽车后市场行业主要上市公司:德联集团(002666.SZ);道通科技(688208.SH);常润股份(603201.SH);天奇股份(002009.SZ);格林美(002340.SZ);旷达科技(002516.SZ);金钟股份(301133.SZ);明新旭腾(605068.SH);南华仪器(300417.SZ);中国中期(000996.SZ);特锐德(300001.SZ)等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汽车后市场行业市场规模;中国汽车驾驶人数及私人汽车拥有量;中国汽车租赁行业市场规模;中国汽车用品行业市场规模;中国汽车养护与维修市场规模;中国机动车辆保险保费;中国汽车金融行业市场规模;中国报废汽车回收数量;中国报废机动车回收金额;中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市场规模;中国新能源汽车换电站运营市场规模;中国民用汽车拥有量地区分布
行业概况
1、定义:汽车从售出到报废过程中的一系列交易活动
汽车后市场是汽车从售出到报废的过程中,围绕汽车售后使用环节中各种后继需要和服务而产生的一系列交易活动的总称。汽车后市场行业最早可分为汽保行业、汽车金融行业、汽车养护行业、汽车维修及配件行业、二手车及汽车租赁行业。由于汽保行业和汽车养护行业在服务内容方面存在着交叉,没有严格的划分界限,且汽车维修及配件行业的业务范围也有向汽车养护拓展的趋势,故三者合并至汽车养护与维修行业。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发展,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也被列入汽车后市场行业。
当前,我国的汽车后市场大体上可分为汽车租赁、汽车用品、汽车养护与维修、汽车金融、报废汽车回收、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等几类。
2、产业链剖析:涉及范围广
目前,我国汽车后市场行业产业链较为成熟,上游行业为汽车消费市场,包括汽车生产和汽车销售,汽车生产通常分为乘用车和商用车,汽车销售包括经销商、整车厂、分销中心、区域代理等;中游包括汽车租赁、汽车用品、汽车养护与维修、汽车金融、报废汽车回收和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下游主要为消费者,即车主。
从企业来看,上游主要由汽车生产厂商和汽车销售厂商共同组成,比亚迪、蔚来、上汽、宇通客车等为代表性汽车生产厂商,中升集团、利星行汽车、广汇汽车服务等为代表性汽车销售厂商。
在中游汽车后市场企业中,汽车租赁企业有一嗨租车、神州租车等;汽车用品企业有德联集团、酷斯特等;汽车养护与维修企业有途虎养车、天猫养车等;汽车金融企业有上汽通用汽车金融和大众汽车金融等;报废汽车回收企业包括天奇股份、格林美等;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代表性企业有星星充电。
行业发展历程:正处于“互联网+”阶段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较晚,汽车后市场从形成到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起步期、高速发展期、成长期和创新期。汽车美容、养护业在中国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轿车拥有量特别是私家车拥有量的增加,汽车美容、养护业开始被有车族所熟知,“七分养,三分修”,以养代修的爱车新理念逐步被广大有车族所接受。
目前,我国汽车后市场正处于“互联网+”阶段,结合电商平台方便快捷,获客渠道较多等特点,汽车后市场互联网+平台逐渐涌出,资本也对互联网+汽车后市场行业青睐有加,市场正处于激烈竞争时期。
行业政策背景:适应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
近年来,政府各部门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推动国内汽车后市场行业健康、快速地发展。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逐渐取代传统燃油车,汽车后市场政策将适应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
行业发展现状
1、行业整体情况:市场规模达5.2万亿元
对本文定义的汽车后市场行业细分市场规模进行详细测算后,前瞻大致估算出了现阶段我国整体市场规模情况,从测算数据来看,我国汽车后市场规模早在2017年就已接近3万亿元。2016-2021年,随着汽车市场的发展成熟,我国汽车后市场规模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21年我国汽车后市场规模达到5.2万亿元,同比增长17.63%。
2、细分市场一:汽车租赁行业
——有证无车人群数量超1.8亿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2-2021年,我国持有汽车驾驶证人数与私人汽车拥有量之间的匹配缺口在逐步扩大,表明我国有证无车人群规模扩张,这部分有证无车人群将是汽车租赁市场的主要潜在用户群体。截至2021年底,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为2.62亿辆,持有汽车驾驶证人数为4.44亿人,有证无车人群数量达1.82亿人,同比增长4%,将带动汽车租赁市场需求提升。
——补偿性出行意愿强烈带动市场规模回升
汽车租赁作为中国新兴的交通运输服务业,是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出行、商务活动需求和保障重大社会活动的重要交通方式,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汽车租赁行业对于传统运输业、旅游业以及汽车工业、汽车流通业等相关行业起到十分显著的带动作用。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汽车金融渗透率快速提升,带动汽车租赁市场快速增长。
根据国际知名研究机构Fastdata数据显示,2010-2019年我国汽车租赁市场规模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20年受到疫情冲击中国租车市场规模下滑12.4%,降至903亿元。2021年,全国经济恢复加速旅游市场重启,伴随着国内疫情的有效控制、人们补偿性出行意愿强烈和对安全无接触的出行诉求,租车市场也随之快速恢复。经初步核算,2021年全国汽车租赁市场规模将增至993.3亿元。
3、细分市场二:汽车用品行业
——新能源专属场景消费潜力大
根据天猫汽车官方发布的《天猫2022汽车用品行业洞察报告》,我国汽车用品市场有九大消费场景:新车必备、舒适驾乘、智能驾驶、贴膜改装、带娃出行、户外车生活、爱车清洗、新能源专属、爱车防护。从消费升级角度来看,贴膜改装和户外车生活场景件单价增速最高,消费升级明显;从发展潜力角度来看,新能源专属场景消费规模增速最高,潜力巨大。
——2021年市场规模约9100亿元
当前,我国汽车用品行业囊括范围较广,竞争较为激烈。2019年德勤发布了《2019中国汽车后市场白皮书》,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汽车用品市场规模为7200亿元,过去三年年复合增长率为28%,以此可以推算出2016年我国汽车用品市场规模约为4400亿元。
前瞻认为,汽车用品作为汽车保有的刚需产品,几乎每辆新增汽车车主都会不同程度的购买汽车用品,因此,前瞻估计我国汽车用品市场规模增速或将与每年汽车保有量增速大致相符,由此估算得到2021年我国汽车用品市场规模约为9100亿元。
4、细分市场三:汽车养护与维修行业
——小规模路边店为主要渠道
由于我国汽车养护与维修市场起步晚且成熟度低,各类传统渠道目前均存在明显短板,无法全面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目前中国汽车维保市场的渠道形态主要由主机厂授权渠道及独立后市场渠道组成,其独立后市场渠道多为小规模路边店,大型维修厂及品牌化连锁店虽在高速发展但目前仍是少数派。
——2021年市场规模增至1.6万亿元
在繁杂冗长的汽车后市场产业链中,维保业务是消费者用车生命周期中“需求最刚性”、“消费频次相对较高”的细分产业之一,产业规模大且潜力巨大,汽车维保行业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后市场的明星赛道,持续吸引行业目光与资本的关注。根据德勤发布的《2020中国汽车后市场白皮书》,2020年我国汽车养护与维修市场规模约1.42万亿元,经初步核算,2021年市场规模将增至1.6万亿元。
5、细分市场四:汽车金融行业
——机动车保险业务向存量市场过渡
2011-2020年,我国机动车保险保费呈现出稳定的逐年增长趋势,但其增长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态势,这说明我国机动车保险保费增长开始趋缓,车辆保险业务从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过渡。2021年我国机动车辆保险保费为7772.68亿元,同比下降5.73%,首次出现负增长。
——2021年市场规模或将达到2.5万亿元
自2008年《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出台以来,我国汽车金融市场对风险管控的认识有所提升,遏制住了坏账率持续走高的不良势头,进入有序发展阶段。2013年后,随着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等新模式的涌现,市场进入创新发展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十多年来,中国汽车金融行业保持了年均24%的高速增长。虽然2017年后汽车销量出现震荡,汽车金融市场增速有所放缓,但增长势头依旧强劲。
根据罗兰贝格2020年发布的汽车金融报告,2019年,我国汽车金融市场总体规模达到约1.7万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达19.42%,其中持牌汽车金融公司约占一半份额。经初步核算,2021年我国汽车金融市场规模或将达到2.5万亿元。
6、细分市场五:报废汽车回收行业
——2021年报废汽车回收量达249.3万辆
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及报废量规模较大,但通过正规渠道回收的汽车数量较少。据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公布的数据,2021年,我国报废机动车回收量达297.5万辆,同比增长24.1%,其中汽车回收量达249.3万辆,同比增长20.7%。
——2021年报废机动车总额超160亿元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2021年报废机动车市场将呈现持续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增幅将在5%左右。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7-2021年我国报废机动车回收额呈现较好的增长态势,报废机动车平均回收单价也呈现上升趋势,2021年单价有所下降,为报废汽车数量大幅上升所致。经初步核算,2021年,我国报废机动车总额为161.8亿元,每辆机动车平均处理单价为5439元。
7、细分市场六: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行业
——2021年充电桩市场规模近450亿元
目前,我国公共充电桩以直流充电桩为主,私人充电桩以交流充电桩为主。参照国家电网充电桩招标价格,直流充电桩平均价格约10万元/台,交流充电桩平均价格约1.8万元/台,前瞻结合我国充电桩保有量推算,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市场规模约447.28亿元。
——2021年换电站运营市场规模为30亿元
在中国换电汽车渗透率每年提高3%的假设前提下,2021年,中国换电乘用车保有量为13.8万辆,商用车为0.37万辆。假设乘用车每5天换一次电,单次换电费用为180元;商用车一天换2次电,单次换电费用为450元,则2021年,中国乘用车换电运营规模为18亿元,商用车换电运营规模为12亿元,换电站运营市场规模为30亿元。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山东省和广东省汽车后市场需求较高
汽车后市场需求情况和市场规模大小受到汽车保有量的巨大影响,根据国际研究表明,汽车行业内有一个“1∶8”的规律,即每生产1元的汽车,将产生8元的汽车后市场价值。因此在进行汽车后市场区域分析时,各地民用汽车保有量数据能一定程度体现不同地区汽车后市场需求情况。
分地区来看,我国汽车需求较高的地区为山东、广东、江苏、浙江、河北等地。其中,2021年山东省民用汽车保有量为2740.07万辆,排名第一;其次为广东省,为2702.17万辆;江苏省位居第三。
2、企业竞争:数量众多,但规模较小
由于我国汽车后市场涉及范围十分庞杂,各上市企业的主营业务不尽相同,营收规模也存在差异。2021年,特锐德的汽车后市场业务营收最高,为31.06亿元;道通科技的汽车后市场业务毛利率最高,达54.70%。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发展前景:2027年市场规模接近10万亿
从汽车后市场发展来看,2021年我国汽车保有量累计达到3.02亿辆,同比增长7.47%。按照成熟汽车后市场测算来看,我国汽车后市场仍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从政策支撑来看,近年来国家陆续对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汽车维修、汽车用品等细分领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为我国汽车后市场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预计会对我国汽车后市场发展带来较大利好。
根据前文对各细分市场发展现状的分析,预计未来五年汽车租赁、汽车电子、汽车养护与维修、汽车金融、报废汽车回收以及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行业将以不同的速度增长。结合各细分市场规模预测情况和我国汽车后市场发展现状,前瞻预计2027年我国汽车后市场规模或将接近9.8万亿,五年复合增长率为11.19%。
2、发展趋势: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需求上升
未来,汽车行业将进入电气化时代,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为更多的新兴后市场玩家提供了破局思路。同时,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的滞后并不能适应新能源汽车的急速发展要求。无论是人才需求、技术路线、产品结构、运营模式上,还是在检测维修、维护保养、服务设施、设备工具等方面,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服务均有待完善。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汽车后市场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 郎学红
2023年上半年汽车市场发展现状
去年年底,我对2023年的乘用车做月度分解预测,1月和2月是在150万、160万辆的水平。实际1月份受疫情最后复发的影响,没有达到“开门红”的结果。所以近距离观察今年上半年汽车市场的变化,可以看到1月份汽车市场近三分之一的跌幅,进入2月份呈现了增长的趋势。月度销售节奏完全脱离了原来的预测轨道,3月份由于湖北政企联合促销,非市场主体的不当介入,导致汽车价格出现短期混乱的状况,而且波及到全系列产品和全国范围,无论是新能源还是传统燃油车,导致消费者无所适从,观望的情绪非常浓厚。去年4月份的基数是非常低的,大家在上海、广州可能还记忆犹新,1个月的时间,或者可能更长的时间,是一个严格封控的状态,所以4月份是高速的同比正增长,但是环比是下降较多。今年上半年,整个月度市场规律不再遵循原来的市场规律,我们在做预测的时候不断根据新的状况进行调整。
1-6月份,汽车的销售量近10%的增长,这里所说的销量是批售量,就是在国内制造的汽车批发到渠道端的数量,里面包含了上半年200万辆的出口量,没有包含进口,这也是国内制造批量的量,达到了10%的同比增长。
数据来源:乘联会(零售数据,不含进口)
我们可以看到乘用车整体的趋势是相似的,同比增速略低于整体市场。但是,商用车领域载货车板块,同比实现了比较强劲的增长,达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这是因为商用车,像重卡的产品细分,在顶点的时候有500万辆的销量,现在300万辆不到的规模。过去几年,在经济下行的过程中,商用车首当其冲大幅度下跌,现在商用车开始出现了恢复性的增长,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意味着商用车和宏观经济的关联度非常高,意味着经济回暖态势已经体现在了商用车上,这也是经济恢复的信号。
从乘用车的零售量来看,并没有那么乐观,同比增长只有不到3%。零售最大的差异是将近200万辆的出口量。上半年,整个汽车的出口量超过了200万辆,乘用车近200万辆,我们剔除出口,加上进口。2021年之前,进出口基本上都是在100万辆左右的规模,互相就抵消了,批售量和零售量增速的时候差异不大,但是现在出口量远远大于进口量,上半年进口量才30万辆左右的水平。
在整个乘用车里面,我们拆分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可以看到燃油车将近10%的下跌,新能源汽车近40%的增长,这两个阵营一增一降,这种趋势已经持续了三年左右的时间。特别在乘用车板块非常突出,燃油车的总量,总的新车销售规模已经见顶,下跌已经不可逆。再分到品牌阵营里面,主流的合资品牌是下降的,而且下降的幅度很高,哪怕是大众、丰田、福特通用,还是现代起亚等等,在整个合资阵营都难免要面临新车销量下跌的状况。
除此之外,豪华车方面,如BBA、凯迪拉克、沃尔沃等,在上半年保持了同比的正增长,但这个正增长保持依然付出了很大的代价。5月份,宝马厂家给了经销商近40多亿的补贴,因为终端价格的优惠幅度非常大,经销商苦不堪言,为了保证渠道的稳定,宝马给经销商终端价格的补贴分到主要优惠幅度比较大的车型,6月份我们可以看到奔驰也给了他体系内授权经销商,类似于价格的补贴。还看到BBA里面龙头的企业奥迪等,主流豪华品牌同样付出了比较大的终端优惠下达的情况,而自主品牌是在这三个阵营里面保持了最高的增速,在产品类别里,我们关注到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MPV,可以看到这个细分市场的规模比较小,但是它出现了一个20%的增长(通常达到20%是一个比较高速增长的态势)。
数据来源:乘联会(零售数据,不含进口)
大家说这个主要是二胎以上家庭拉动的,从我个人的体会来说,60年代出生的人员,我们的子女已经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意味着两家家庭加在一起,六座的车是非常的合适,不需要再开两辆车了。现在六座的MPV、八座的MPV非常受欢迎,包括有了孩子以后,也能够满足两个家庭同时出行,这就是拉动了MPV市场的重要因素,而且这个市场的参与者也越来越多,整体的市场格局也在发生变化。
在新能源汽车里面纯电车前20位的排名企业,特斯拉、比亚迪是遥遥领先,排在后面的广汽埃安等,少数几个品牌是下跌的,整体趋势还是一个强劲增长。
数据来源:乘联会(零售数据,不含进口)
PHEV装载的两套动力系统,一是新能源的产品或者车型,对后市场来说没有太大的影响;二是一套燃油系统零部件的消耗。可以看到PHEV的主流厂家比亚迪依然是遥遥领先,PHEV在整个新能源里面的增速是非常突出的。
车企上半年销量目标完成率
上半年,终端要用大的促销力度才能带来同平或者微增长的状况,全年厂家定的销售目标是比较高的,这些销售目标同比去年,基本上都是在20%以上的目标,实际完成的情况,按照全年时间过半,任务指标半年度完成50%就算达标。金九银十以后,三季度末和四季度都是旺季,一般全年的销量分配是上半年45%,下半年55%。广汽集团在44%,比亚迪41%、43%,达到40%以上就接近完成全年目标了,如果在40%以下,意味着你距离全年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那么,差距比较大的这些企业要想全年完成这些目标,意味着下半年需要加大促销力度,接近目标的这一部分,价格是比较稳定的,完成全年任务目标没有这么大的压力。
对于后市场非常关注的是保有量、存量的数据,机动车4.2亿,汽车3.28亿,新能源1620万辆。如果我们把视野再放远一点看,上半年的情况,去研判全年是什么情况,一直到2025年是什么情况,两轮的摩托车在未来五六年的时间里,相当一部分会转换成汽车的用户,也就是在2030年左右,汽车保有量有望超过4个亿。
根据公安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新登记的注册量,汽车是1175万辆,同比增速是5.8%,我们把1175万辆拆分成载客车和载货车,载客车大概是1030万辆,去掉30万辆不到的商用客车,实际上乘用车是超过了1000万辆的国内消费量,这比乘用车的950万辆多了近500万辆(里面没有含进口),把30多万进口量加进来,除了接近30万辆的进口量,最终上牌量的数据还是低估了一部分终端的乘用车销量。我分析主要是去年年底转过来,上牌有一点滞后,造成了这样一个中间差。
上半年核心数据,由于降价导致消费者的持币待购,使得上半年需求没有充分的释放,而且这个需求释放的代价是比较大的,以价换量,换来的具体销量并没有达到预期。未来,从车企也好,从经销商也好,下半年的关键是要降本增效,而且会出现行业的优胜劣汰。无论是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都有越来越多的车企退出中国市场。但是,在好的方面已经出现了回暖的迹象,我们对下半年汽车市场又增加了几分信心。
预测2023年全年汽车市场产销规模
我们用更加广角的镜头看过去十几年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2017年走到顶点徘徊在2500-2600万辆的水平,我们认为很难逾越2800万辆的台阶。如果我们用“上帝”的视角,我们应该看多远呢?应该看100年汽车市场,整个汽车出现以后的发展历程。
2009年,我做了一个课题报告,要前瞻性的预测2020年、2050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显然不能用2020年的数据进行外推。截止到2017年的数据进行外推的时候,一定是向上走的,在观察点上进行数据外推,如果不考虑整个市场的发展阶段,那就很难准确的外推。因此,我们应该站在更长的视角、更高的视角来看,我会有专业的研究报告,包括研究的主要结论。
我是在清华大学的汽车企业的研修班,多次讲到中国汽车市场负增长的原因以及应对,这个原因就是找到汽车市场的发展阶段,这个发展阶段是与美德日韩他们所经历的发展阶段相似。如美国次贷危机,这是从2007年开始出现信号,2008年、2009年持续下跌,一直到2016年才恢复到下跌之前的水平,整整经历了7年的时间。
从2017年到现在,我们已经有5年的时间了,类似于美国1931年大衰退,2008年美国金融风暴带来的汽车市场的冲击,整个调整周期是7年的时间。从1931年一直到石油危机带来的调整,很少超过7年的完整调整期。按照这个参照,汽车市场市场2018年以来的的周期应该已经探底,开始要向复苏走,这是我们从更高远的角度来看,也就是“无人机”的视角来看,看出了它整个发展的阶段,判断到2025年的时候有望接近于2017年的水平,走完这样一个完整的调整周期。
汽车后市场发展规律
未来几年,新能源的渗透率到底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我个人判断,在2030年会达到60%的渗透率。目前来看,PHEV技术的不断升级,油电同价的趋势,有可能60%的渗透率比预计来的要早。新能源汽车新车的销售能够超过传统燃油车应该很快,慢的不到8年的时间,快的5年时间。激进地认为2025年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可能1:1,在2025年之前对于新能源汽车,包括PHEV,仍然是免征购置税,这个政策也会增加PHEV的竞争力,会让厂家更多的去投入PHEV的研发和成本的降低,加上2026年、2027年对于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半的政策,4年的有利政策,使得新能源汽车的占比会超过燃油车。
近十年,我们看到汽车后市场年均增速回落到了10%之内。2015年以来,我国汽车保有量超过3亿,未来庞大的用两轮车出行的家庭,会很快成为汽车的消费主体,他们的进入使得保有量会持续增长。大家都知道,美国作为一个饱和的市场,怎么判断他的保有量不增加了,每年新增的量和报废的量基本相当,所以汽车保有量徘徊在2.85亿左右,而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汽车保有量市场,预计2030年之前汽车保有量将会达到4亿以上。
由此,保有量还会带动新车的以旧换新,带动二手车的交易,在庞大的保有量基础上,未来汽车后市场的零部件需求会持续的增长。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驱动就是车龄,把所有车分龄段的数据经过加权平均,在2025年的时候,预计超过8年,每一年大概车龄能增加0.6到0.7。
汽车后市场经营者都知道,汽车6年是一个周期,很多零部件要在6年进行更换,到8年又有一部分零部件老化要进行更换。未来车龄也是驱动后市场的需求,特别是随着车龄去老化的维修需求,售后产值的贡献就会越来越高。
2022年我国汽车零部件的出口量是800多亿美金,相当于5000多亿人民币。由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使得三电的产品,包括动力电池、电机、电控零部件的需求快速提升,三电企业在全球的零部件行业的地位逐渐提升。根据《美国汽车新闻》发布的2022年全球汽车零部件厂商榜单,来自日本、美国及德国的零部件厂商占据大多数,中国共有10家汽车零部件厂商入围,与韩国并列第四位。
智能化、共享化,对未来汽车零部件的需求
我们可以看到,智能化和共享化降低了事故率,导致用户结构和市场需求发生变化。也可以看到资本市场越来越多的关注到汽车后市场未来的发展前景,中驰车福已经递交了招股说明书,应该在纳斯达克上市,现在到了冲刺阶段。中驰车福业务模式经过几轮调整,类似于汽车行业的“淘宝”,它更多的是2B的环节,搭建平台。近三年的营收在1亿美元左右,应该还算是体量相对比较小的。
对于汽车后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我总结了几点:
1、长车龄催收售后服务专业细分。

汽车配件行业发展趋势

我国汽车配件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汽车配件是汽车工业的基础,支撑着整个汽车工业的持续发展,由此可见汽车配件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来讲,我国的汽车配件市场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的汽车配件市场有序的发展仍有一段距离,由于我国的汽车配件行业门槛比较低,在激烈的竞争状态下,有些企业为了扩展销路,通常会采用价格竞争的方式,这种方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容易造成市场混乱。还有一方面原因是,产业布局不合理导致的,生产集中度低,生产规模小等问题频繁出现。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企业的自身管理不完善,同时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不足,不能进行规模化生产,配件种类繁多,质量得不到保障,大大影响了商品的流通化。
要想解决这种状况,必须要做到企业规模化,逐步形成企业之间的联盟,弥补多方面的不足,提高管理,提高生产技术,使中国汽车配件市场逐步完善。
汽车之家报价
——2023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2028年汽车零部件市场规模有望突破4.8万亿元【组图】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华域汽车(600741);奥联电子(300585);均胜电子(600699);福耀玻璃(600660);宁波华翔(002048)等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规模;中国汽车零部件政策推进历程;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发展特点
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政策历程
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以汽车配套零部件生产为主的阶段1978年以后,特别是进入80年代后,我国全面贯彻执行改革、开放方针,进行工业和企业的管理体制改革,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六五”开始,根据国家统一规划,对零部件企业进行有计划的技术改造,同时根据需要进行技术引进和关键设备引进。到“十四五”期间,汽车零部件重点任务补短板、锻长板,打造安全可控产业链体系,加强创新能力体系建设,攻坚产业短板问题,抵御“卡脖子”风险。
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发展特点
在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整体呈蓬勃发展态势。但在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全球汽车产量急剧下滑,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销售收入下滑;得益于中国对疫情的有效控制、国内市场需求强劲、国际国内双循环及促进汽车消费等政策有效促动,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汽车销量影响相对较小且恢复迅速,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遭受冲击相对较小。危机中孕育着变革和机会,2020年行业淘汰、产业融合、整合加剧,头部企业逐步凸显,数字化在整个产业链加速渗透。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的发展,呈现出比较显着的四大特点。
中国汽车零部件价格及市场规模保持增长态势
从我国汽车零部件发展现状来看,汽车电子元器件等原材料非常依赖于海外进口,电子元器件领域涨价的幅度较为明显,由于核心生产商来自于日本和韩国,出口的难度和生产难度骤增,直接导致部件因此而大规模涨价。MCU价格上涨30%以上,而MLCC、电阻、硅片、面板和LED芯片等价格上涨1-2倍,目前海外的停滞极大的影响力国内市场的正常运转。汽车零部件价格主要受原材料成本以及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总体上看,短期内各类汽车零部件市场价格将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
再从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营业收入表现来看,近年来受车市销量低迷影响,自2018年起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增速放缓,2018年全年零部件企业营收出现下滑现象。2020年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营业收入达到3.63万亿元,同比增长1.55%。但在政策推动下,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营业收入仍保持增长态势。经初步统计2022年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营业收入为3.88万亿元,同比增长3.63%。
2028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规模有望突破4.8万亿元
受益于国内外整车行业发展和消费市场扩大,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未来几年汽车零部件行业快速增长期将结束,更加趋向于稳健发展。
尽管在疫情影响下汽车消费市场转冷,但来自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为零部件行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行业长期向好势头不变,随着技术创新,我国国内零部件配套体系逐步与世界接轨,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仍将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前瞻预测,至2028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将突破4.8万亿元。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